1、“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读到这句话,
我的体会是(体会对比、反衬的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在句子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1、这两个人总是一起做坏事,真是__________呀!(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2、是他让我做成了这个艺术品,又是他打碎了这个艺术品,真是________,_______呀。(写出有关历史人物的成语)
3、虽然路上有许多(________),但谁也别想(_______)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是不会受到一点(________)就放弃的。(用“阻”字组成的词语填空,不得重复)
4、(_____)考试不难,(________)方法和规范很重要,(_____)我们要认真审题,注意分点,让自己和知识变成得分。(填关联词)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其中“擢”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与一个传统节日有关,它是_____________。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的春节》一文,作者是________,文中按照________顺序重点写了腊八、______、______、正月初一和_______这几天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6._____________,莫把无时当有时。
7.一儿曰:“____________,及日中则如盘盂,____________?”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_______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新鲜——(_______) 闯入——(_________) 晶莹——(________)
5、 根据意思写词语。
(1)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_________)
(2)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_________)
6、阅读古诗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词语。
(1)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
(2)唱黄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部分是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_______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_________。小序中的“溪水西流”与词中的“______________”相照应。
【3】上阕描绘的景物有兰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等。
【4】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与本词下阕相近的一项是( )
A.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7、朗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苏轼是____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________________ 》 ,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哲理诗《_____________》有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写的词《浣溪沙》, “浣溪沙”是__________。这首词还有“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上片以谈疏的笔墨_____,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片既以形象的____________,又即景抒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哲理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8、课外阅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天气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
【2】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
【3】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
9、最后的时刻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最后的时刻》本意是指_______,文中是指_______。
A.江姐牺牲前的短暂时刻
B.这一刻在其他时间之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狱中的生活条件_____,同时也说明了敌人的________。
【4】“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句话是江姐对_______说的,也是对_______说的,表达了江姐_______的崇高革命精神。
【5】“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接到转移监狱的通知,其实也就是死亡通知之后,江姐做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②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在我国发现的“中国猿人”“马坝人”及“山顶洞人”,分别属于猿人、古人及新人阶段。实际上,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人类在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③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古人,从体格的形态结构上来看,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在地质时代上,古人比新人早,生存的时代可能是在更新世晚期之际,距今大约十多万年以前;文化比新人更为原始,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由于最早的古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特山谷中发现的,在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类型。
④根据典型的化石,古人的腿比现代人短,膝稍曲,身矮壮,弯腰曲背;嘴部仍似猿人向前伸出,也没有下巴的突起。所制作的石器比猿人的有很多改进,这说明手部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因而更加灵巧。脑量(1350毫升)比猿人的大些,脑子的结构复杂些,具有比猿人更高的智慧。可能已经会取火,能猎获较大的野兽,并用兽皮作简陋的衣服。和猿人相比,古人的劳动范围扩大了,生产力提高了。所有这些情况,都显示古人在发展的进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跃进了。
⑤古人发明衣服和取火,是在人类发展史中继猿人创造石器之后的两件大事。因为,像我国关于远古的传说那样,“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就会扩大食物的范围;同时能制作衣服和随时随地取火御寒,就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种气候条件,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因而古人能分布在亚、非、欧广大地区。由于劳动协作的需要,在古人阶段末期,应已具有形成原始社会的基本条件。由蒙昧的群居到社会组织的形成,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飞跃。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特殊:________。
②蒙昧:________。
【2】请补充文章的提纲笔记。
①生物的发展,导致人类的出现。
②________。
③古人的特点。(a.体格的形态结构;b.________;c.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
【4】请从文章中摘录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个句子,并对句中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为什么能分布在亚、非、欧广大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藏在心中的鲜荔枝
小时候,我很不懂事,爷爷一生病,家里人都急得团团转,只有我最开心。因为来看望爷爷的叔叔、阿姨时常会留下一些奶粉、罐头之类的“好东西”,爷爷又总是说:“我不爱吃。”于是这些好吃的便成为我的“囊”中物。可是,八岁时由吃引起的一件事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爷爷又病了,咳得很厉害。姑姑拎着一大袋东西来看他。“准是又有好吃的啦!”我想是,便偷偷地藏在卧室门外看。果然姑姑从袋子里拿出来蜂王浆等补品,还有一大串鲜荔枝!“爸,这是你最爱吃的鲜荔枝!”姑姑边说边剥给爷爷吃。那晶莹的荔枝肉馋得我直流口水,可惜就在这时我被妈妈叫走了。
回来时,姑姑已经走了。爷爷知道我最爱吃鲜荔枝,就招呼我说“小王琴,来,来,这个爷爷不爱吃,你拿去吃吧。”我感到奇怪,便问道_____爷爷_____刚才姑姑不是说您最爱吃吗_____噢_____爷爷以前爱吃_____现在不_____不爱吃啦了_____“太棒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爷爷在一旁默默地笑着看着我吃。
当荔枝所剩无几时,妈妈给爷爷端饭来了。见此情景,她怒不可遏地呵斥道:“小琴,你怎么把爷爷最爱吃的鲜荔枝给吃了!”说着就将剩下的几个荔枝夺了过去,放在了爷爷的床边。听了妈妈的话,我委屈地哭了。爷爷赶紧地说:“没关系,我……我不爱吃……”
我低着头走出了爷爷的房间,这时我才明白,关非爷爷不爱吃,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从这时起我心中便藏下子这串鲜荔枝。
以后,我发现身边有许多像爷爷那样的人,他们以种种“不爱,不喜欢”为借口,把好处让给了我。而我不再不像小时候那样不懂事了。我也学会了“撒谎”,告诉他们:我也不喜欢,给您吧!
【1】给短文第③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我感到奇怪,便问道________爷爷________刚才姑姑不是说您最爱吃吗________噢________爷爷以前爱吃________现在不________不爱吃啦了________
【2】写反义词。
怒不可遏——________ 呵斥——________ 委屈——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给第⑤自然段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文字。
【4】读了短文,请谈谈你对“从这时起我心中便藏下了这串鲜荔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自然段中,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我很不懂事”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听过像文中爷爷类似的谎言吗?请用几句话说一说你的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类文阅读。
青 春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 )力?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灰暗都会遭( )到她的驱逐。
青春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她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挡她寻求大海的脚步。
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空中的鸟,她美丽的翅膀像彩色的旗帜,召唤着理想,憧( )憬着未来。
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wēi ruí)的树,她用绿色的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在人间。
青春是一支余韵不绝的歌,她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 )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挽留—— 畅行—— 胆怯——
【3】把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 )的激浪 ( )的激情
( )的翅膀 ( )的旗帜
( )的光芒 ( )的情怀
( )的生机 ( )的色彩
【4】短文中都把青春比作了什么?分别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第一句是(____)句,把它进行改写,改写后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想借这篇短文表达( )
A. 对美好青春时光的赞美,并激励青年们珍惜青春,努力创造。
B. 对青春时光的留恋,希望重新拥有美好的青春。
C. 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儿子割草记
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要零用钱么,说一声就行,从不打回票。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sǒnɡ)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约二十元。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
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我靠劳动自己去挣!”
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
妻子心疼了,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①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朦胧的儿子。②在四楼阳台上,我与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
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元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点迷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 。
【3】第二段中“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些语句相照应?在文中用“ ”画出来。
【4】儿子去割草是为了______,父亲让儿子割草是为了______________。
【5】认真品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画“ ”句子①运用了____和___描写,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_________。
(2)画“﹏﹏﹏”的句子②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花灯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无论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别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高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个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的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进来,所以能把风气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的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找出文中的一句过渡句,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都介绍了哪些花灯?请最少说出三种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_______,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_______,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_______,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_______,以上的月份指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历月份。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景,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
15、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机器人能按照人的指令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机器人被人们誉为“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铁胳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读一读,用黑体词语写话。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用例句表达手法写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我们学校是全区人数最多的学校。(改为双重否定句)
(4)尽管天气不好,我们总是按时到校。(修改病句)
17、按要求写句子。
(1)我会想起少年。
(扩句):
(2)一位 从后台 的 白发老者 灯光下 矮小结实 走到。
(连词成句):
(3)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
(缩句):
18、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句子
(1)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是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的。(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藏的雪花大如席。(模仿此句的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宁对小明严肃地说:“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改为第三者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焦裕禄的事迹让我感动。(改为用否定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公园对外开放,谁都可以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严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文第一部分是这本书的梗概。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仿照课文中的写法,给这本书写一个梗概。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