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绍兴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据提示填空

    (1)“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是宋代诗人王安石《_______》中的诗句。

    (2)________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3)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囚歌》)

    (4)印度诗人泰戈尔在《__________》中写道:使卵石臻于完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家_____说过: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6)《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___________的一篇散文,作者借_____的生长,来比喻_______的成长。

    (7)世界文学宝库里,有许多中国的经典作品,还有许多外国名篇名著。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丹麦作家_____________写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_______》。

  • 2、查找错字

    ①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座在柳树阴下看书。________    ________

    ②山下树木忽茏,清翠欲滴。________    ________

    ③那荷花的精神、形壮、颜色,没有一处不象真的。________    ________

    ④自此已后,王冕就把攒下来的钱拖人到城里买些颜料。________    ________

  • 3、写同音字

    fēnɡ     ( )   ( )   ( )

    diāo   ( )       ( )   ( )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________在《寒食》一诗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2.和“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表达的感情一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我能写出其中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已经很好了,不用再那么努力学习了,这时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读书的时候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意思,要体会其背后的含义,因为“____________,一字值千金。”

    4.他在一座无人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野人为奴,取名“_______”,后因帮助一位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回到英国。这是作品《___________》中的内容,其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

  • 5、请补充下列成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起舞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烛夜________ 才华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古诗阅读。

    送柴侍卿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侍御:官职名。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

    C.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D.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在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2虽然两首都是离别诗,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__________________

    尽: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___________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__________

    3)“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___________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__________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解释词语。

    莫:_____   彻:____________

    闻:_____   闲:____________

    2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  )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3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__________

    4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牵着母亲过马路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啊!”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爱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经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的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喜不自禁:______________

    娴熟: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与“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相照应的句子,画“ ”。

    【3】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自然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母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喜。第七自然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母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喜。

    【5】第四自然段中写“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为什么“我”的心灵震颤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短文主要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指祖国母亲。

    C.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

  • 10、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夕的活动主要有哪些?(至少写出六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的加点字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

    4春节贴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试着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二十多部长篇科幻小说。在索耶看来,“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科幻小说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科幻小说还可以预测未来。科幻小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二是让人们学会思考未来。

    材料二 

    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读科幻小说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能让人们学会思考未来。 ____

    (2)科幻小说应批判现实,预测未来。 ____

    【2】请根据材料一中对于“科幻小说”的描述,分析材料二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莫言的“软弱”

    莫言每次从外地坐飞机回京,都想到女儿家去看看。

    女儿的房子离机场很近,有时他明明应该到她那边去,他却不去,而是回到自己在市中心的房子,就是因为他怕出租车司机会嫌路途短不高兴,排了半天队拉这么一个挣不了多少钱的短活儿,会甩脸色给他看。他这一路就会很痛苦。所以,有两次必须去女儿家的时候,他就预先准备好一盒中华烟,上车以后就把中华烟先给司机,说:“先给你一盒烟抽,我保证绝对不是假的。”然后再跟他说去哪里。司机当然很高兴,他一算,一盒“中华烟”60元钱,他没赔,所以一路跟莫言有说有笑。

    所有和莫言有过交往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特别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无论对谁都低调、谦恭、谨慎,甚至显得有点“软弱”。然而,莫言的这种软弱,恰恰展现了一种人性的美好——对每一个人都心怀体恤和敬重,哪怕他只是一个出租车司机。

    【1】请把划线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②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1这三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这三句话均独立成段,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将第①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和陈述句相比,文章用这样的句子开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歌唱,只有安安静静的书写。节开播以来,国制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

    (材料二)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年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1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陈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董存瑞炸掉了敌人的暗堡。

    ①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完成下题。

    那么长的头发,洗起来不是很麻烦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把下列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这件事情必须你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什么人到了这里,都会被珠峰巍峨壮丽的景色所迷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好语文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花儿开了。(扩句,至少两处)

       

    (2)何为对李老师说:李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钱在你心目中是不是最重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3)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改为反问句)

       

    (4)这个地方很少。(改为夸张句)

       

     

  • 19、按要求写句子。

    1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布谷鸟在树枝上鸣叫,树下有一丛花。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大的困难不都解决了吗,我们还能被这点小事吓到?

    改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题目:我得到了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适当的词语,如教育”、“教训”、“理解”、“关心”、“锻炼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2)通过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

    (3)5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