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1)骆驼津津有味地咀嚼( )着嘴里的草料,虽然那已经嚼( )了好久。
(2)小红过几天要参加歌唱比赛,她拼命地练习,导致咽( )喉肿痛,实在咽( )不下饭。
(3)又到了“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快乐( )地载歌载舞,他们弹奏着心爱的乐( )器,唱着欢快的歌,别提多高兴了!
(4)今天我很兴( )奋,因为我的作文得了满分,我拿回家兴( )高采烈地读给爸爸妈妈听,他们也为我点了赞。
2、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一________合唱队 一________小黄莺
一________小朋友 一________杜鹃花
3、按查字典的方法填空。
(1)“葵”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再查(___)画。
(2)用数笔画查字法查“鸟”字,应查(___)画。
(3)“舅”字共(___)画,第六笔是(___)。
4、形近字组词。
淘________ 挚________ 谦________ 键________ 冠________ 博________
陶________ 执________ 歉________ 健________ 寇________ 搏________
5、查字典。
“袭”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袭击,趁敌人不备给以攻击;②照样做,照样继续下去;③量词。
“袭”在“夜袭”中的意思是____(填序号),在“沿袭”中的意思是____(填序号),用这个释义还能组词________。
6、古诗阅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___________。
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
【2】诗中描写了_______到______ 路上的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______之情。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意思是_____,这个字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
【4】诗中的“绿”字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说是“一水”“只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7】全诗寓情于景,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思乡情。你还知道哪首下面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带点的字词的意思。
乃:___________________
花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诗句划节奏。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3】解释诗句的意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他被后人尊为“诗圣”。(____)
(2)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喜”字,所以题目与诗的内容不符。(____)
【5】诗的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作者直接___________了这场及时雨。后面六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8、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衙门里供职官居住之处。②萧萧:形容竹叶摇动声。③些小:这里指官职低微。④吾曹:我辈。
【1】关于这首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题于画作之上的题画诗。
B.郑板桥所作之画、所题之诗,均与风花雪月有关,是封建士大夫茶余酒后的消遣之资。
C.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同情。
【2】诗人在衙斋听到萧萧的竹声时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邓稼先的最后日子
邓稼先是中国首任原子弹研制理论设计的负责人,是“两弹元勋”,为国家的核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邓稼先在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受到了强烈的核辐射,他的身体受到了极大伤害,他生命的最后日子是在病痛折磨中度过的,但他一刻也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一刻也不愿意休息,隐瞒着自己的病情继续带领大家刻苦攻关。
同事胡仁宇回忆,1984的时候邓稼先已经经常走不动路,从装配房到宿舍只有一小段路程,60岁的邓稼先却步履蹒跚,很难走得过去。他有时实在熬不下去,只能在胡宇仁的身上靠一靠再走。当时胡宇仁不晓得他是得了重病,以为是累成这样的,因为他长期都是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的。开着会的时候他也会突然惊厥倒地,浑身出冷汗,休克也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胡仁宇对他说:“您太忙了,要多休息啊!”他说:“核弹的研发是争分夺秒的,身体固然重要,但核弹对国家的安危更加重要啊!”
邓稼先就这样带着重病坚持做着繁忙的科研工作,直至1985年7月确诊了癌症,才被硬逼着住院治疗,做了几次手术。
第二次大手术后的第四天,邓稼先就用颤抖的手写条子,要研究院给他送材料和书籍来,要关于国外核武器进展的资料,还要一大批外文杂志。他置一切于不顾,要利用做第三次手术前的两三个月时间,拼命与死神赛跑,要做完一件事——提出的一份中国核事业发展建议书。
那个时候,邓稼先的身体已经越来越虚弱,到后来靠别人帮助也很难坐得起来了,写字时手抖得很利害。身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针眼,已经成了蜂窝状。除了一些必要的用药,主要的都是止痛针,每个小时都要打一针。大家都劝他先把建议书放一放,要好好休息,但他不肯,他说:“再不抓紧时间,就完不成了。”
建议书终于完成了,邓稼先让妻子许鹿希尽快送出。在妻子抱着这份材料走出病房前,邓稼先叫住妻子,只说了一句话:"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终年62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下得太远,我们的工作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1】短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对邓稼先进行了什么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写了邓稼先1979年到1986年的事,哪些年的事写得详细,哪些年的事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再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以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公交车上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女儿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好大劲儿,才把父亲扶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这时一个姑娘突然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呢,而且只有几站地,站一会儿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让座的姑娘脸上流露出了笑意。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个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再次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想问清他在哪个病室。就这样,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一点点吧!”
“您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您还要坐!”
“你呀,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所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车上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这篇短文的题目没有表达出文章的主题,请你给短文换上一个更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______) 痛楚——(_______) 避免——(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人满为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有隐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各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让座的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 ”画出来
【6】“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中第一个“善良”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第二个“善良”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竭力为党工作。蒋介石非常恨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即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侵略者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瞠目结舌。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牺牲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们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着眼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1)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逮捕(dǎi dài) 处决(chù chǔ)
挨枪(āi ái) 押解(jiè xiè)
(2)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们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休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吉鸿昌说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赞颂吉鸿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用上李清照的这两句诗十分妥帖,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2、听短文《篱笆上的铁钉》 ,完成练习。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越来越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
终于有一天,一根钉子也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篱笆上的钉子被全部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想这个钉子洞一样。”
【1】爸爸让脾气很坏的小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男孩慢慢学会控制脾气。每天钉的钉子慢慢减少了。他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爸爸又让小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篱笆上的钉子全部拔光了。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父亲是个鞋匠,已年逾古稀。父亲没有文化,生活中吃过不少苦头。父亲不吃肉,这全家人知道,全村人也知道。
小时候听父亲说,他12岁那年去一户有钱的人家学手艺,掌柜的煮肉时让他烧火,后来肉煮糊了,掌柜的就硬逼着他全部吃掉。此后,他就再也见不得荤味。
父亲不吃肉,却最喜欢看我吃肉。每当我( )的时候,父亲总是坐在一旁,手持烟袋锅,慢慢地装满烟叶,轻轻地划着火柴。然后一边美滋滋地抽着,一边惬意地眯着眼看我贪婪的吃相。因为贪吃,我的嘴巴、鼻尖给弄得油亮亮的,这总会让他开心得笑起来,笑过之后还不忘补上一句:“慢慢吃,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日子好过了,可要有这种吃肉的劲头!”
父亲有一手修鞋的好手艺,每年腊月都要到距村子几十里以外的镇上摆摊做生意,回来时会带些肉回来,所以,每年春节,我们吃的肉就比别家的相对多些。后来,我考上了大学,临走那天,母亲端上香喷喷的饭菜,但不知为什么,她明明知道父亲不吃肉,却( )地劝父亲试着吃点。为此父亲( ),母亲也委屈地流泪。
父亲不吃肉,春节期间我家就得分锅另灶。父亲占据蜂窝炉,青菜面片成了他唯一的主食。但他独得其乐,非常风趣地讲他天天都在过年,因为他吃面就跟人吃肉一样。一番话下来,倒让我这个学中文的大学毕业生( )。
今年春节村里唱大戏,正月初五那天,家里来了20多个我的学生,他们中有工程师、飞行员、研究生,也有军官和记者。我把他们一一介绍,学生们轮流向父亲敬酒,席间充满了热闹又融洽的气氛。
忽然,我吃惊地发现父亲在吃肉,不但鸡鱼遍尝,就连肥膩的红烧肉也没有放过,我担心父亲会发生意外,紧张地注视着他,但他望着我会意地笑着,笑得那样舒心,那样( ),脸上那( )的皱纹也随之舒展了许多。
事后听母亲说,父亲本来是吃肉的,所谓学艺烧火纯属子虚乌有,一切只为了恪守他“儿无成,不食肉”的誓愿,而且一守就是大半辈子。
父亲了却了他的心愿,终于吃肉了,这使我有一种带着深深愧疚的轻松感,我心中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感激,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回报这凝结着父亲一生操劳的谎言。
【1】将下列词语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①没遮没拦 ②无地自容 ③饱经风霜 ④不厌其烦 ⑤大发雷霆 ⑥狼吞虎咽
【2】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请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并在下面的横线上简单写写这样取名的理由。
【4】以下对“儿无成,不食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儿子没有干成大业,做父亲的就发誓一定不吃肉。
B.这句誓言是作者父亲发自内心对儿子的一种希冀和支持。
C.这句誓言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望子成龙的夙愿。
D.这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习惯,只有儿子成家后,方能吃肉。
【5】文中两次出现父亲看着“我”笑的细节描写,想一想这两次笑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写作者“深深愧疚”和“无限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文欣赏。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 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
(1)请你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精辟( )——
筛( )选——
梦寐( )以求——
(2)请你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3)短文中称袁隆平是“中国的英雄”,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把最后一自然段改写成肯定句。
(5)结合画线的句子,说一说袁隆平取得成功的秘诀。
15、用关联词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冬天就要到了。
小松鼠要贮存冬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死了。
夸父的精神永驻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黄山的松树挺秀坚劲。(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挂在岩壁上。(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用带点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镇上的人们已经为他们作了公开祈祷。依然没从洞里传来好消息。(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没剩些什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都认为《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最好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川、田野和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改为陈述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他非常仔细地研究挂在图书馆墙壁上的世界大地图。(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让我放学后到她办公室去找她。(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能使不安的心变得宁静,能使平淡的人生变得丰富。(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有时候,来自身边的人对我们的关心,来自生活中的启迪,甚至是一次失败,一点挫折,也给予我们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心存感激。学会感谢,懂得感激,你的内心会感到无比温暖。就让我们以“感谢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