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杜甫曾写了一首诗,以其“喜”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
(2)《竹石》一诗中,诗人____________咏诵了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的精神。
(3)《石灰吟》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精神,其中最能表达此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安西:____________________
渭城:____________________
浥: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关: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两小儿辩日》选自《 》,相传为战国时 (填人名)所撰。
4、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遍地(______) 动人(______) (______)宿儒 (______)子衿
蜇伏(______) 水波(______) (______)细语 (______)乐道
不紧(______) 豁然(______) (______)散发 (______)而止
异口(______) 与众(______) (______)一滴 (______)常态
左邻(______) 郁郁(______) (______)大波 (______)旧景
5、填字成词,再选择合适的填一填
文质________ 仪表________ 虎背________腰
神采________ 满面________风 垂________丧气
大________大________ 活________乱跳 ________步如飞
________动听 巧舌如________ ________声细语
①“垂 丧气”的反义词:________
②形容人物外貌、气质的:________
③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________
④形容言辞巧伪,说得美妙动听: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之子于归③,宜④其室家⑤,
桃之夭夭,有蕡⑥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⑦。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④宜:和顺、亲善。⑤室家:这里指夫家。⑥有蕢(fén):即蕢蕢。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⑦蓁(zhēn)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灼灼其华”让我们自然联想到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美丽的少女形象。(______)
②从“之子于归”中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在少女出嫁之时表达对其祝福的诗。(______)
③本诗各个章节只变换了几个词,反复咏唱,韵律节奏缺少变化。(______)
【2】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下列诗词句不是以桃花写美人的是( )。
A.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C.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7、阅读理解。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本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__________ 。
【2】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同:__________乃翁:__________
【3】读了这首诗,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
8、春草
(宋)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柴。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本诗的第三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水边原上乱抽柴”中“乱”字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陆羽与《茶经》(节选)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 “标”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除了部首外有 画。“标”的解释有:①树木的末端。②记号。③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④给竞赛优胜者的奖品,文中的“标”应取第 种解释。
【2】从文段中可看出《茶经》这本书的内容有 、 、 。
【3】作者写陆羽游历天下搜集资料,先写游历天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搜集资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用“∥”把这段话划分为两层,概括每层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10、课外选文阅读。
帕瓦娜的守候(节选)
在距离他们出发前往马扎里的前几天,帕瓦娜正在集市工作,她坐在坛子上,突然有个东西落到了她的头上。那是一个用珠子串成的小骆驼。窗后的女人还活着!她现在安然无恙,帕瓦娜知道她很好,至少她还有力气给她发个信号。帕瓦娜想上蹿下跳、翩翩起舞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她想大喊大叫,欢声雀跃,对着那扇黑窗使劲挥手。但她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安静地坐着,想着用何种方式向那个女人道别。
当帕瓦娜终于想到一个方法的时候,她也快到家了。
吃完午饭后,帕瓦娜又回到了集市里,她很小心地将几株银莲花从被炸得一团糟的废墟上挖出来。她曾见识过这些花的生长力,能长上好几年,她也希望这些花能在这里一年接一年地生长下去。她要把这些花种在平时铺毯子的地方,那个窗后的女人就会知道她不会再回来了。这些花也会成为一道不错的风景,她希望这些花能成为一件不错的礼物。
在帕瓦娜的地盘上,她用脚用力敲着地面,把坚硬的泥土弄松。她还用手敲,用附近找到的石块来砸。
附近的男人和男孩们都聚了过来看帕瓦娜。在集市上,任何不同寻常的事情都是好的娱乐方式。
“这种土里可长不了花,”有人说道,“土里没营养。”
“就算花长出来了,也会被人踩掉的。”
“集市这种场所可不是种花的好地方,你为什么要在这儿种花啊?”
这些不赞同的声音中,又传来了另一个声音:“难道你们就没人能欣赏一下自然之美吗?这个小男孩尽他所能,想给我们这个灰暗的集市带来一点美丽,你们为什么不感谢他,不帮帮他?”一个老人拨开人群 ,走到了最前面。他艰难地蹲下来,帮帕瓦娜种花。“阿富汗人热爱美丽的事物,”他这样说道,“但是我们见过了太多的丑恶,自己甚至都忘记了花朵这样的东西本身是多么美丽!”
他还让一个在附近跑来跑去的茶童去茶铺取来一点水,水拿来之后,老人把它浇在花朵旁,滋润着周围的泥土。
但那些植物看起来无精打采的,并没有立即就站直。
“它们死了吗?”帕瓦娜问道。
“没有,并没死。它们只是现在看起来有点没精神,好像活不了一样。”老人答道,“但它们的根部情况很好,等时间到了,这些根就会支撑着植物,让它们健康茁壮地成长。”老人最后在泥土上拍了一下,帕瓦娜和另外一个人搀扶着他,让他站了起来。他一直都向着帕瓦娜和善地笑着,接着就离开了这里。
直到人群散去,帕瓦娜还在花的旁边。当她确定周围没人在围观后,赶忙抬头看了看窗户,迅速地挥了挥手,向窗户后的人作别。她好像看见那里有人朝她挥了挥手,但她也不十分确定。
【1】下列最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个标题是( )
A.绝处逢生 B.蜕变 C.希望之花 D.生命的罅隙
【2】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说“她希望这些花能成为一件不错的礼物”,帕瓦娜想把这件礼物送给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文中两处画线的部分,老人的言外之意不包括( )
A.阿富汗是个美丽的国度,但遭受战争的摧毁、塔利班的破坏,已经面目全非,但战争总会过去,美丽定会重来。
B.阿富汗人民在战争的阴影和恐怖组织的统治下,流离失所,生离死别,但人们有坚定的信念。他们从未丧失对美好生活和自由的渴望,这些信念支撑着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终有一天,他们会如花般健康茁壮地成长。
C.阿富汗常年战乱,街道处处残垣断壁,种点花美化一下,是件好事。
D.只要心中希望不灭,怀抱勇气,耐心守候,隐忍勃发,无论如何被摧残,阿富汗人民都一定会迎来曙光。
【4】文中几次提到“窗后的女人”,她被囚禁在漆成黑色的窗户后面的屋子里,却经常从那扇窗口给帕瓦娜扔小礼物。作者为什么要经常提及这样一个从未露过面,从未说过话的隐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帕瓦娜,在伊朗古语里是“蝴蝶”的意思。文中的小主人公帕瓦娜——这只美丽的“小蝴蝶”都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______) 间断——(______)
【2】用“ ”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3】用“∥”将这段话分两层。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 )
A.先总体写,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4】文中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了除夕之夜的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是从_________角度描写的;“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等是从_________角度描写的;“鞭炮声日夜不绝”是从_________角度描写的。
【5】本段主要描写了除夕的哪些活动?你还知道什么节日?有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花猫真可爱!它圆圆的脑袋上竖着两只尖尖的小耳朵。大头下面一双细长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大概(gài)它正在睡觉吧!再看那又黑又长的眼睫(jié)毛直直地搭在粉红色的小脸蛋上,更显出它的妩(wǔ)媚(mèi)。微微上翘(qiào)的小红鼻子此时好像发出“呼噜呼噜”的打鼾(hān)声。俊(jùn)俏(qiào)的三瓣嘴稍稍向上张开,好像告诉人们,它正在做着甜美的梦哩!
【1】这篇短文有________句话。短文写了小花猫________时候________的样子。
【2】短文具体地描写了小花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会连。
圆圆的________ 耳朵 粉红色的________ 红鼻子
尖尖的________ 嘴巴 又黑又长的________ 小脸蛋
细长的________ 脑袋 微微上翘的________ 眼睫毛
俊俏的________ 眼睛
【4】短文是围绕“________”句话来写的。
13、阅读短文。
你不能嘲笑爱心
这是一节小学的语文课。年轻的女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述青蛙与蝎子的故事:一只蝎子想到河的对岸去,但它不会游泳。这时,它看到了一只青蛙,就恳求青蛙背自己过去。青蛙说:“背你过河可以,但你不能蜇我。”蝎子说:“我不会的!”于是,青蛙背着蝎子过了那条河。可刚上岸,蝎子就蜇了青蛙一下,弄得青蛙疼痛难忍。青蛙问:“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呢?”蝎子说:“没办法,这是我的天性。”
讲完,女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故事的寓意。她亲切地问道:“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对受骗的青蛙说一句话,你们会说什么呢?”
孩子们纷纷响应。有的说:“青蛙,别再相信谎言!”有的说:“青蛙,不是蝎子骗你,是你自己太傻,轻易相信别人!”还有的说:“青蛙,你是非不分,真是活该!”见墙角有一个女孩沉默着,女老师便请她说说自己的想法。
女孩站起来,羞答答地说:“青蛙,你别难过,我带你去看医生吧。”
话一说完,满堂哄笑。孩子们都笑女孩和青蛙一样是个傻瓜。可是,女老师制止了孩子们的嬉笑,心平气和地问女孩:“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青蛙受骗了,心里一定很难过。这个时候,它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和帮助了。”女孩不服气地说。
女老师听了,暗自一惊。她庆幸自己多问了一句,不然,一颗美丽的心灵就被忽视、伤害了。
多年以后,年轻的女老师成了著名的教育专家,而那个女孩也成了一名家政服务公司的经理。师生俩是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这段往事的。
主持人问女老师,当初为什么会呵护女孩“另类”的想法。女老师说:“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故事中被嘲笑的对象——青蛙,这是多么可贵的爱心。而爱心是谁都不能嘲笑的。”
【1】“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故事中被嘲笑的对象——青蛙,这是多么可贵的爱心。”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解释说明
B.话题转变
C.声音延长
D.列举
【2】“女老师听了,暗自一惊。她庆幸自己多问了一句,不然,一颗美丽的心灵就被忽视、伤害了。”这句话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外貌描写
【3】有读者认为,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是写小女孩长大后的事,与文章主题无关,可以删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短文后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鞋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回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去店里取鞋的时候,里根发现鞋匠给自己做的鞋子一只是方头的,另一只是圆头的。“怎么会这样?”他感到纳闷。“等了你几天,你都拿不出主意,当然就由我这个做鞋的来决定啦。这是给你一个教训,不要让人家来替你作决定。”鞋匠回答。里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犹豫不决,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一旦别人作出糟糕的决定,到时后悔的是自己。”
【1】请把文中划线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例: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怎么能驾着小船出海去呢?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6、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垃圾填没了船与船之间的空隙。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正好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水淋湿了战士们的衣服。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不改变句意,把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
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娘用手拢了拢头发说:“俺去西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茉莉花的花蕾托着淡紫色的花苞。(缩句:保留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不能完成这一项任务。(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写句子,要求不改变原意。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题目:夸夸我们的(我的)____________
提示:在你的周围,肯定有值得夸的人.事.景物,请你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