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知道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吗?请在括号里解释。
鬻盾与矛( ) 秉烛夜游( ) 有益身心( )有顷益怠( )
2、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成语。
(1)_____________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2)_____________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3、比一比,组一组。
惧(_________)凄(_________)籍(_________)
俱(_________)妻(_________)藉(_________)
4、读句子,完成词语练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对的世界里呢。
(1)从句子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东西”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这句话里是________(A.褒义词 B.贬义词),再用它另外一个词性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天涯____________ 前所____________ 重见____________
得意____________ 跃跃____________ 头晕____________
(1)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他希望走遍_____________。
(2)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____________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3)一听到校体育队要从各个班级中选拔足球运动员,我班几个足球爱好者便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中,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我们还学过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________》。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描写的景象是( )
A.天气时阴时晴。
B.天气很晴朗。
C.天气很古怪,又出星星又下雨。
【4】这首词是一首( )的词。
A.咏物
B.吟咏田园风光
C.咏怀
D.吟咏生活
【5】“旧时茅店社林边”中“旧时”的意思是( )
A.陈旧的时光
B.往日
C.平时
D.暂时
【6】关于这首词,说法有误的是( )
A.文中写了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B.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春夜的山村风光
C.这首词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D.这首词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7、课内阅读。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这是一首__________(讽刺 怀古)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__________,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物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现在人们常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3】下面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C.诗的后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 “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8、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③临:逼近,到,临近。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点字。
(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
(2)甲光向日金鳞开。(_____)
(3)霜重鼓寒声不起。(_____)
【2】用原句填空。
(1)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
(2)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______的《易水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9、阅读《凡卡》(片断),完成后面作业。
凡卡呵了一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凡卡称老板的孩子为“小崽子”带有的感情。
A、亲热 B、蔑视 C、仇视 D、喜爱
(2)“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的“捞”字意思是。
A、从水里取东西 B、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C、顺手拿或拉 D、得到机会
(3)文中“打发”的意思是。
A、派(出去) B、使离去 C、消磨(时间、日子) D、安排、照料
(4)把第二段分成两层,第一层应到。
A、“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B、“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C、“只好摇那个摇篮。”
D、“我再也受不住了。”
(5)简答。节选部分是从哪几方面写出凡卡当学徒的痛苦生活的?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为爱掩藏
女儿细心地为母亲梳理着头发,(竟然 果然 突然)发现母亲的青丝中有一星闪亮的白。母亲老了?女儿的心中涌起一阵伤感。
母亲,从小就领着她去晨跑,她拼命地追,可怎么也追不上母亲轻快的步伐,她赌气停住了。这时,母亲回转身子,在前方伸开手臂,笑着:“来,到妈这儿来。”于是,她咯咯地笑着,迈开小步子向妈妈(温和 温柔 温暖)的怀抱跑去。
她渐渐懂事,明白了“母亲”这一角色的艰难。然而在她的记忆中,母亲总是笑对一切,以充沛的精力和活力直面人生。难怪邻居阿姨总是羡慕地说:“你妈妈呀,好像永远不会老。”女儿也坚信,母亲永远不老,可眼前那星白分外刺眼。女儿拔下那根白发,悄悄地藏起来,对着镜子里的母亲笑着说:“妈,你的头发多好啊,您永远那么年轻。”母亲笑了,女儿的小伎俩怎么能瞒得过妈的眼呢?多年来,从“哇哇”啼哭的娃娃到青春勃发的少女,女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印在母亲的眼里。
这孩子,这么傻,白发能藏得住吗?你都这么大了,妈能不老吗?其实从你不再需要妈妈为你扎辫子时,从那天你跑步超过了妈妈时,从你在作文中写下“青春无悔”的字样时,妈妈就知道你长大了。你就是妈妈的延续,妈有了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可母亲没有说,她欣慰地看着镜子里的女儿:“有女儿给妈梳头,真舒服”镜子里两张美丽的笑脸,令人羡慕。
【1】结合具体语境,给括号里恰当的词语打“√”。
【2】请结合题目和文中的故事,续写一个结尾,写在文章末尾的横线上即可。
【3】文中女儿伤感的是_______,邻居阿姨羡慕是_____,产生这种羡慕是_________
【4】女儿和母亲都在掩饰,女儿掩饰的是_____,母亲掩饰的是______,她们的掩饰________。
A.骗得了对方
B.看穿了女儿的小伎俩
C.看到了母亲的白发
D.藏着对彼此的尊重,和最深沉的爱。
【5】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是描写妈妈心理活动的语句,但是读起来却像是母亲女儿的对话,你觉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半截蜡烛(节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厄运即将到来了”中的“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表现了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照样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大儿子杰克为了保护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例:小女儿推说睡觉,拿走烛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说说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认真阅读神话故事,完成后面的练习。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明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 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她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回翔在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悲鸣:“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 咆哮着 嘲笑她 小鸟儿 算了吧 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 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 一万万年 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 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 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 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 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的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
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做“精卫誓水处”。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掌上明珠:
大无畏:
锲而不舍:
2.给第五至八自然段加上标点。
3.本文是一篇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出自《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注释:堙:堵塞。
请用自己的话译出这段古文的意思。
4.精卫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请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你还知道哪些人具有类似精卫的精神?请写下来。
5.请用文中的一个成语为本文起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3、阅读短文,完成有关小题。
聪明人的眼光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一位眼光敏锐、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的智者。
有一天,林肯独自一人来到华盛顿的大街上,那些还没有电视等先进媒体的传播,他只要稍加改装,就不会被人认出来。忽然,他看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了一大群人,于是他也好奇地凑了上去。结果发现,在华丽的墙壁上竟钻了一个小洞,洞旁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不许往洞里看!”然而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智慧》杂志的广告画面。
林肯总统觉得这家杂志的广告很有创意,就吩咐秘书为自己订了一份。果然《智慧》杂志不论内容、版式装帧、封面设计,还是印刷质量都称得上一流.颇受林肯的青睐。一天林肯处理完当天的公务.拿起一份新到的《智慧》杂志翻阅起来,翻着翻着突然发现这份杂志中间有几页没有被裁开。林肯很是扫兴顺手将杂志放到了一边。晚上,林肯躺在床上突然想起这本杂志的事情这既然是一本风靡世界的杂志.在管理方面应该是十分严格的,按常理是决不会出现这种连页现象的。他由此联想到杂志社在墙壁上钻小洞做广告的事,难道这里面又有什么新花样?他翻身下床找到这本杂志小心翼翼地用小刀裁开了它的连页发现连页中的一节内容竟被纸糊住了。林肯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错了。但印错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好奇心驱使林肯又用小刀一点点地撬起了糊着的纸最后发现下面竟写着这样几行字:“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1万美元的奖金,请将杂志退还本刊,我们将负责调换并给您寄去奖金。——《智慧》杂志编辑部。”
林肯对编辑部这种启发读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极其欣赏,便提笔写了一封信。不久,林肯总统便接到了新调换的杂志和编辑部的一封回信:总统先生,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只有8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则只是采取了将杂志寄回杂志社重新调换的做法,看来您的确是真正的智者。根据您来信的建议,我们决定将杂志改名。这本杂志.就是至今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
在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把机遇摆在了300个人的面前,但绝大多数人却熟视无睹只有8个人抓住了机遇还不到总数的2.7%。为什么只有8个人在平凡中发现了“非凡”,获得了奖金。
大地回春向万物发出了请柬但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机遇在人群中穿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去奋力捕捉。机遇的确有好有坏但与其抱怨没有机遇倒不如历练发现机遇的眼光。变革年代,是一个机遇特别多的年代,也是特别需要发现机遇眼光的年代。
【1】短文叙述了林肯总统____次发现了《智慧》杂志社__________的经过,赞扬了林肯总统__________的形象。
【2】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讲______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______的作用,从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文章第2自然段中括号中的句子的“不许往洞里看!”改成“请向里看”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4】面对没有剪裁开的《智慧》杂志,林肯的情绪发生了( )的变化。
A.好奇→疑惑→扫兴→欣赏
B.好奇→扫兴→疑惑→欣赏
C.扫兴→好奇→疑惑→欣赏
D.扫兴→疑惑→好奇→欣赏
【5】请在文中用“ ”画出与“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1万美元的奖金”相照应的一句话。
【6】对文中划线句子“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只有8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则只是采取了将杂志寄回杂志社重新调换的做法,”的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
【7】杂志社编辑部认为,林肯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学会管理时间倡议书
同学们,我们将迎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暑假,怎样让这个假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呢?回想以往的假期,有的同学从来不制定计划,临近开学才发现还有很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有的同学开始定了一个假期计划,却没有很好地执行,就半途而废了。可见管理好时间多么重要啊,为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学会管理时间的倡议,让我们在这个暑假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有多种形式,可以用文字撰写,可以设计成表格,也可以用图示说明。
②可以把计划写在日历上,也可以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便于时刻提醒自己。
③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间做,并利用好零碎时间化零为整。
④注意劳逸结合,学习与休息相互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同学们,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希望大家学会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实验小学大队部
2020年6月25日
【1】下列( )项不属于实验小学大队部发出倡议的原因。
A.有些同学计划简单,形式单一。
B.有些同学没有制定计划的习惯。
C.有些同学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
【2】根据倡议书,把对话补充完整。
读了倡议书,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花花说:“我要告诉上二年级的妹妹,假期里________”我想了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暑假里,你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完成想做的事情?请写出一天的日程安排,可以用文字,可以用表格,也可以用图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1.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伙伴说:“我爸爸说手表里住着很多小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对我说:“今天我有事,你自己在家写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对我说:“今天晚上我要排练节目,您就别等我吃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怎么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方说:“不行,我的字写得不够好,应该让小宇去参加比赛。”(改为间接叙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闰土对我说:“我来教你捕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回答。
A.我们将要进入中学读书,感到新鲜和兴奋。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爸爸说:“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谷低着头,那是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了骨头,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
19、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能破坏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孙杨获得奥运会游泳冠军,我非常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每题1分,共7分)
(1)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缩句)
(2)老人又一次梦见了狮子。(扩句)
(3)天安门广场红旗翻动。(改为比喻句)
(4)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改为拟人句)
(5)看到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们懊悔极了。(改为反问句)
(6)铁路要经过许多高山,要开凿隧道。(改为双重否定句)
(7)蔺相如对秦王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为转述句)
21、习作表达
童年生活犹如万花筒,丰富多彩,一定有不少人、事或物给过你感动,促动你深思,请你选择一件事,以“我为________感动”为主要内容写篇文章,题目自拟。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