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拼音,写字词。
①看到了妈妈,这只小tù________子zhōng yú ān xīn________了。
②我jué dìng________明天去书diàn________买书。
③妈妈说zhī wán________围巾,就带我去shāng________场买衣服。
3、根据意思写成语
躲过风暴又遭雨______ 鸡蛋里挑骨头______
众人拾柴火焰高______ 天下乌鸦一般黑______
列车上面听广播______ 打开天窗说亮话______
一个巴掌拍不响______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______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______
4、课文传真。
(1)《学会合作》让我想起了名言警句:________。有时老师批评我们的话语虽然尖锐,但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用处,真可谓是:________。
(2)社会和大自然是一本书,一本无字的书,所以说,“________,行万里路”。欣赏了源远流长的长江,我们想到古诗“________,________”;来到烟台,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不禁想起了:“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________,是________。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这是杜牧对深秋美景的赞叹;徜徉在中华灿烂的文化中,”一些古今贤文给我以人生启迪,如:满招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________。
(4)《夏日绝句》中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人生观的写照。诗中的“人杰”指:________(谁),关于他的成语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等。我还会默写她的另外一首词“常记________,________。兴尽晚回舟,________。争渡,争渡,________。”
(5)大自然中哲理无处不在。在成熟的麦地里,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明白了________。
5、组词。
纨(______) 覆(______) 蓬(________)
执(______) 履(______) 篷(________)
6、文言文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说说上阕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七八个/星天/外 B. 两三点雨/山前
C. 旧时/茅店/社林边 D. 路转溪桥/忽见
【3】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B. 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 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 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
7、课内阅读。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在岩缝中的竹子不屈服于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咬”和“立”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借物喻人,表面在写______,其实是写_____,表明了诗人_________的精神。
【5】最能体现竹子品格的诗句是“__,___”。“东西南北风”喻指__________。
8、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①新词②酒一杯③,去年天气旧亭台④。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⑤独徘徊。
注释:①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②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③酒一杯:一杯酒。④去年天气旧亭台: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⑤小园香径:落花散香的小径。 |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上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②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人本来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饮酒听歌,但这种情境却触发了他对“去年”类似经历的追忆,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
③下阕写出了词人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感到既似曾相识又无可奈何。( )
【2】这首词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处,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请你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房子(节选)
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
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
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飞着嗡(wōng wēng)嗡的蜜蜂。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fò fú)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威的,而是用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晶莹(yòng yíng)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这里的富庶人家,都攒下钱来去盖这种房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都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
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一泻千里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①经久不朽:________。
②一泻千里:________。
【3】油麻地小学一色的草房子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印象中,好像一般带草字的东西都是简陋和朴素的,比如,草鞋、草帽;而文中却使用了“华贵”和“贵重”两个词来描写草房子,你认为恰当吗?写下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抗疫知识:
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患者初始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多数患者愈后良好,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或脓毒症休克,甚至死亡。——出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抗疫人物:
钟南山:八十四岁的抗疫逆行者
1月18日,星期六,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接到赶往武汉的紧急通知。时值春节前夕,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陆续踏上回家的路。当天去武汉的航班已无机票,火车票也非常紧张。颇费周折,钟南山才挤上了傍晚5点多从广州南开往武汉的高铁。①走得非常匆忙,他甚至没有准备羽绒服,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
上车无座,他被安排在餐车一角。②当天,钟南山在餐车小憩的照片在朋友圈里刷屏:满脸倦容,眉头紧锁,闭目养神,身前是一摞翻看的文件……
这一天,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新增5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钟南山提醒公众的同时,却选择了逆行。
“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1月20日,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在关键时刻发出的“预警”,为控制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赢得先机。
自挂帅出征以来,钟南山始终冲在前线,始终如铁人般拼命:4天内奔走武汉、北京、广州三地,长时间科研、开会、远程会诊、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在飞机上研究治疗方案……
有人曾这样评价钟南山: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勇猛。他回应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出自《科技日报》
材料三 抗疫中的文化现象:
捐赠“寄语”为何钟爱传统诗词
席卷全球的疫情,给我们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其中你来我往在捐赠物资上贴“寄语”,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展示文化内涵的一种方式。
其发端,是今年2月初我国疫情暴发时日本捐赠物资上所贴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捐武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捐湖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捐大连)等诗词名句,当时暖哭了无数中国网友。
在日韩等国暴发疫情后,中国向日本提供病毒试剂盒等抗疫物资,贴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中国向韩国大邱市紧急捐赠口罩,贴有“道不远人,人无异国”;中国援助法国的医疗物资贴有“千里同好,坚于金石”,这些都在各国民众中引起广泛共鸣。
那么,诗词或类似诗词的偶句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三点:一是精炼雅致的语言,二是真挚深厚的情感,三是和谐优美的节奏。在疫情封城封区的压抑中,这些要素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安慰,或者说精神能量。——出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③!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⑤!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⑦。与子偕行⑧!
注释:①袍:长袍 ,即今之斗篷。②王于兴师:国家要出兵打仗。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③同仇:共同对敌;④泽:内衣,指今之汗衫。⑤作:起。⑥裳:下衣,此指战裙。⑦甲兵:铠甲与兵器。⑧行:往,前进。
【1】读材料一、材料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月20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新增5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 )
(2)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部分”一词说明因新冠病出现“毒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比例非常之高,有将近一半,“部分”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谨性。 ( )
(3)材料二中划“ ”的两处句子相互呼应,钟南山院士提醒民众“不要去武汉”,自己却选择逆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不惧生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
【2】读材料二中划“ ”的句子,完成下列习题:
(1)读句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钟南山的穿着?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②,作者着重描写了钟南山的神情,从他的神情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在捐赠物资上贴‘寄语’,成为一些国家展示文化内涵的一种方式。”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举了哪些事例?请进行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三、四两则材料,完成下列习题:
(1)“修”字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在文中的意思是( )
A.装饰 B.整治 C.剪或削 D.兴建,建造
(2)日本在捐给湖北的抗疫物资上贴“寄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关于这一寄语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湖北因受到疫情影响,没有足够的防护服,日本给予捐赠。
B.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将同穿一件战袍,一致对外侵略。
C.疫情当下,日中两国团结互助、共同抗疫。
D.中国抗疫物资缺乏,非常需要日本等国的支援。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精彩再现。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②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
③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
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1)用“ ”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形状的句子。
(2)用“ ”画出具体描写“银雨洒金街”奇景的句子。
(3)第③段文字从 、 、 三个方面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表现了黄果树瀑布 的特点。
12、阅读理解
爱的味道
“妈,我难受。”再坚持一会,孩子,来,靠着妈站。”这已经是第十一站了。车里的人好多啊,人们几乎是紧贴在一起的。异常闷热的空气里夹杂着汗水的酸味。我焦躁不安,怎么站都难受心里一面念叨着汽车快些到站吧,一面担心自己会呕吐在车厢里。
熬啊熬,终于可以下车了。妈妈扶着我,找到车站旁边的一个座位坐着。我已经忍到了极限,肚子里早已翻江倒海眼前直泛红,慢慢的,我似乎失去了知觉,身子软了下去。隐约间感觉到有好多人围了过来。“这孩子怎么了?”一个叔叔关切地问。“是不是低血糖啊?”“对,是有一些低血糖。”“低血糖?这就好办了。”一个阿姨凑过来,“各位,谁带糖了?有没有带糖的?”“我这儿有,我这儿有。”一个老奶奶回答,紧接着,我就感觉到一丝甜味在嘴里扩散。
渐渐的,我恢复了知觉,腿也有了些力气,眼睛慢慢地睁开了。一张张陌生的脸庞映入我的眼帘。“你好些了吗?”一个阿姨抚摸着我的头问。我点点头。“给,孩子,这糖是奶奶给的,要是难受了,就含上两块。”说着,那个奶奶把一包糖都塞进了我的怀里。“如果没事儿,我们就先走了。”很快,周围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我看着怀里的糖,不禁流出了感激的泪。
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但那股甜甜的味道,却永久荡漾在我的心头……
【1】写出近义词
关切--(_________) 隐约--(_________)
【2】短文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里“我”焦躁不安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 ”画出车里的环境描写,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那股甜甜的味道为什么荡漾心头挥之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个奶奶把一包糖塞进我的怀里。”把“塞”改成“放”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1】选文第1自然段在课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画“√”。
选文第2自然段记叙了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是(详写 略写),写出了正月初一人们参加活动的(喜悦 烦躁)心情。
【3】正月初一那天,人们都有怎样的活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完成练习。
人物 | 活动 | 人物 | 活动 |
男人们 | __ | 女人们 | ____ |
小贩们 | __ | 孩子们 | ____ |
【4】概括正月初一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登 山 人
三个人去登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 )。”
第二个人登到半山腰,( ),大汗淋漓。他望了望那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 )吧!”也退了下来。
只有第三个人,勇敢攀登,( ),几次跌倒,几次爬起,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还是我省下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人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第三个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
【1】选取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适可而止 B.知难而进
C.知难而退 D.气喘吁吁
【2】解释下列词语。
气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 )。
A. 动作描写 B. 外貌描写
C. 语言描写 D. 心理活动描写
【4】登上顶峰的人所说的话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
【5】短文通过对三个人登山的记叙,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之窗。
(1)缩句: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被”字句: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那个买鞋的人真是可笑。他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4)巧补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
(5)面对沉迷于各种游戏、不知珍惜时间的小军,我真想用一句名言对他说: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我说:“我想看看你洗的衣服干净不干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练习。
1.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改成“被”字句:
2.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改成陈述句)
3.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
改成“把”字句
4.每一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怎么会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呢?
改成肯定句:
5.同学们选举他。 他当选少先队员。(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18、按要求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原意。
1.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换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辅导我。我学作文。(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按要求写句子。
(1)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东西。”(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要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告别,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请写一写。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少于400字。
题目:再见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