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同学正在总结“明清时期的中外冲突”这一专题内容,下列哪一内容不应该出现在这一专题归类中( )
A.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 戚家军九战台州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赤嵌楼之战
2、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A
B.B
C.C
D.D
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4、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
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
④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隋文帝杨坚 B.唐玄宗李隆基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6、“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7、下图中的大炮名为“神威无敌大将军”,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葡萄牙占澳门
B. 山海关之战
C. 荷兰人占台湾
D. 雅克萨之战
8、秦朝末年,下图所示的四个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对秦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地最后被项羽率领的军队包围
B.②地发生的战役中歼灭了秦军主力
C.③地建立了“张楚”政权
D.④地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9、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宋元时期,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设立了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叫
A.客栈 B.驿站 C.府衙 D.行省
10、同学们进行主题研究时,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达
D.人口的增加
11、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12、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名出自“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文字之间凸显委婉风格,感情真挚,满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A.白居易 B.辛弃疾 C.苏轼 D.李清照
13、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一位唐朝高僧曾经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这位高僧是
A. 鉴真 B. 玄奘 C. 欧阳询 D. 白居易
14、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其历史功绩是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设立行省
D.打退沙俄
15、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辽
B.西夏
C.金
D.元朝
16、“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掾……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史料反映安史之乱( )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失去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C.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力量
D.促进了人口的大量南迁
17、下列表述中最能全面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是
A.隋朝开通大运河
B.统治者十分残暴
C.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全国大统一
D.繁荣而短暂
18、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反映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他是
A.李商隐
B.白居易
C.杜甫
D.苏轼
19、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589年,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的是( )
A.秦朝
B.北宋
C.隋朝
D.西晋
20、元朝增设的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管理,同时也负责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行中书省
D. 澎湖巡检司
21、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是________。
22、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23、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__________在位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4、城市见证历史。
(1)见证了“CHINA”的由来,北宋时,被称为中国瓷都的是________。
(2)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________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3)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________。
25、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壮举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
26、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7、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_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_______,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28、唐太宗时期,__________远嫁吐蕃,奠定了汉藏两族密切交往的基础。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_。
29、战:_____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____,宋朝损失惨重,但连年的战争使____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30、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________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此外,宋与________也订立了合约,党项族首领元昊要向宋称臣。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遂“和同为—家”。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2、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灿烂辉煌。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
33、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民族关系,能否处理好民族关系,事关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一个唐太宗时期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并写出这个交往史实的意义。
(2)宋元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崛起。请写出元朝的建立者,并写出元朝时期形成的一个新民族名称。
(3)清前期的民族政策特点是恩威并重。请列举清朝时期对少数民族施“恩”、示“威”的典型史实各一例。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