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是
A.岳飞
B.文天祥
C.辛弃疾
D.戚继光
2、下图中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加强中外交往
B.巩固国家统一
C.发展社会经济
D.反抗外来侵略
3、隋唐书法和绘画艺术灿烂夺目。下列各项属隋唐时期著名书法家的是( )
①颜真卿
②阎立本
③柳公权
④欧阳询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4、历史考试时间有限,学会抓住关键词也是提高做题速度的关键。当你看到“1368年”、 “应天府”,你能联想到的人物是
A.忽必烈 B.朱元璋 C.朱棣 D.李自成
5、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6、清朝中期,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A.政治腐败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抵御侵略
7、“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明代军歌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黄巢
D.施琅
8、根据你所学知识,回答“约法三章”成语出自于(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进咸阳
C.刘邦进咸阳
D.楚汉之争
9、“和同为一家”是指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A. 南诏
B. 吐蕃
C. 匈奴
D. 鲜卑
10、“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关于上述科技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出现于隋唐时期 B. 它是由毕昇发明的
C. 它最早出现于北宋 D. 它属于胶泥印刷术
11、中国象棋中的“炮”,最早写做“砲”,而到了宋代出现了“砲”和“炮”两字并用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宋代时
A.我国发明了火药
B.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C.欧洲火器传入中国
D.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2、2019年01月18日,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汇集,使之成为让人充满想象的发展空间。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13、夏朝的都城据说是阳城,但是阳城在哪里,没有定论;商朝的都城最初也是搬来搬去的,后来商王盘庚将它稳定下来,都城在
A. 二里头
B. 殷
C. 朝歌
D. 商
14、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哪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
A. 汉族和藏族 B. 汉族和苗族 C. 蒙古族和藏族 D. 壮族和蒙古族
15、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其中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的是
A. 洛阳
B. 长安
C. 东京
D. 临安
16、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民族关系融洽
③经济得到发展 ④科举制度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为鼓励对外贸易,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的机构是
A.蕃坊 B.瓦子 C.太学 D.市舶司
18、穿越时光隧道去古代进行研学旅行。我们可以到通宵营业的“瓦子”去看戏、听曲、观看蹴鞠,买古玩字画,还有剃头的......这些热闹情景反映了( )
A.隋朝科举制确立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明朝科技发展
D.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19、“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这些历史故事能从下列哪部书中读到
A. 《红楼梦》 B. 《三国演义》 C. 《西游记》 D. 《水浒传》
20、唐朝有一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被誉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骆宾王
21、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22、唐太宗实行________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清朝为巩固统治,实行________的对外政策。
23、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
24、下图人物是______
25、文学艺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唐朝经济发展、人才辈出。
(1)被誉为“诗仙”________
(2)被誉为“诗圣”________
26、元曲四大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________。
28、唐朝发明的适于精耕细作的生产工具是________。
29、唐时,称印度为___________,玄奘西游写成《___________》。
30、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________。
31、 材料一:(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以上内容体现了“太宗”什么思想?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
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2)请你列举出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件典型史实。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3)材料三中的“和同为一家”是形容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关系?唐朝是怎样加强与这个民族的关系的?(列举两件典型史实)
32、列举题:请你列举出宋元时期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大城市。
33、改革是社会不断发展中自我完善的过程,合理的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即位之初,东方六国强大而秦国弱小,诸侯皆卑(鄙视)秦。新法“行之十年,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国真正实现“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摘编自冯雨晴《从变法者角度看商鞅变法成败》
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初期,曾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有作为,他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其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材料四: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此举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秦国“兵革大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写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一条唐玄宗的改革措施。唐玄宗开创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什么改革建议?其施行的方略及具体措施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