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藏牧区的主要牲畜是( )
A.三河牛、马
B.绵羊、山羊
C.牦牛、绵羊
D.绵羊、山羊
2、关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中游,濒临黄海和南海
B.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依托黄河发达的水运,可联系广大内陆地区
C.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这里有著名的古都--南京、广州
3、下面关于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的地位
B. 纵横交错的公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C. 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
D.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
4、形成于东北的“二人转”一向以欢乐喜庆为特色,这种文艺特点的形成,可能与东北地区
A. 山环水绕的地形有关 B. 河流分布有关
C. 矿产资源丰富有关 D. 物产丰富,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有关
5、苏伊士运河沟通的是( )
A.印度洋和大西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地中海和里海
D.北冰洋和太平洋
6、四位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欧洲西部展开讨论,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丽丽说:“在这里可以登埃菲尔铁塔、游水城威尼斯、赏荷兰郁金香”
B.小东说:“欧洲西部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人们出门经常要带雨伞”
C.明明说:“这里生产的汽车、飞机、精密仪器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D.大山说:“欧洲人的餐桌上常见牛羊肉、奶酪等乳畜产品”
7、读国家轮廓图,下列对四个国家地理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A.①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B.亚马孙河流经②国
C.袋鼠、鸸鹋是③国独有的古老动物
D.到④国去游览富士山
8、下列有关北京的传述,正确的是( )
A.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最大的商业及金融中心
B. 北京旧城形成于元明两代,城内建筑排列呈放射状
C.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D. 北京在建造现代化大都市时,只进行现代建筑的建设
9、近几年,故宫博物院逐細以时尚的面貌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故宫上元之夜”“故宫上新了”“故宫上寻花图了”等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①提高故宫职工的经济收入②提高故宫的影响力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④禁止游客进人故宫,实现保护目的⑤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10、我国东北亚寒带针叶林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差异反映了 ( )
A. 南方与北方的植被差异 B. 南方与青藏地区植被差异
C. 北方与西北地区植被差异 D. 北方地区的内部植被差异
11、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是:
A. 新疆牧区 B. 青海牧区 C. 西藏牧区 D. 内蒙古牧区
12、每年三月份“两会”在北京召开,说明北京具有的城市职能是( )
A.经济中心
B.政治中心
C.国际交往中心
D.文化中心
1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通过贸易,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B. 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无需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
C. 加强与各国、各地区经济合作的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D. 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必须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
14、下列措施不属于贵州省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的是( )
A.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大批水利基础设施
B. 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大型煤电基地
C. 充分发挥“水火互济”的优势,优先发展水电,深度开发火电
D. 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15、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加大绿化面积的意义重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增加用材林 B. 注重对外形象 C. 保护环境 D. 协调人地关系
16、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是()
A. 高架屋 B. 四合院 C. 竹楼 D. 蒙古包
17、新疆地形被形象地称为“三山夹两盆”,其中的“三山”是指阿尔泰山、昆仑山和( )
A.长白山 B.天山 C.祁连山 D.横断山
18、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下面的行为合适的是( )
A.在山东建椰子加工厂 B.在内蒙古大力开展海洋水产养殖
C.在新疆建棉纺厂 D.在海南大规模种植小麦
19、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合作的独特模式是( )
A. “前店后厂” B. “前厂后店”
C. “厂店联合” D. “厂厂合作”
20、台湾省著名的物产有:( )
A. 橡胶、波萝 B. 香蕉、芒果 C. 荔枝、香蕉 D. 樟脑、甘蔗
21、苹果、葡萄、梨是我国地理区域________地区的主要水果;南方地区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亚热带水果是________。
22、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是1月份_________℃等温线和_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23、长江三角洲最大的中心城市是 。
24、最主要的气候是哪种? 气候
25、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中鲁是_________省(区)的简称;地图三要素包括图例、方向和______。
26、北京的传统民居是 ,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
27、青藏地区位置和范围:位于我国____部,____山脉以西,____山脉--____山脉以南,南至 。
28、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回答问题
(1)在我国四大理区域中,A区域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本区主要的生产方式和重要的经济支柱是________,本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该省的特色农业是__。
(2)B.C两区域之间的分界线③是 ___,大致与我国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3)我们的家乡德州位于四大地理区域的 (填写名称),该区域的耕地类型是______。
(4)D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_______。
(5)B区域有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成因_______。
(6)为了保护D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国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___的发源地。
29、绿洲农业主要是在________ 地区,用水牛耕地的主要是________ 地区.
30、我国东部最高峰是________,它位于________省。
31、阅读“小麦、水稻原产地迁移路线与相应地区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水稻、小麦、粟是我国重要的三种粮食作物。长期以来,形成了“南稻北麦粟”的农作物分布特点。南方人喜欢吃大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粉做的面条、馒头、烧饼等面食以及小米饭。在这三种粮食作物中水稻(加工后为大米)、粟(加工后为小米)与小麦(加工后为面粉)的起源不同。
(1)小麦起源于______________地区,当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该气候类型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原始小麦在起源地秋冬季播种发芽,春季旺盛生长、夏季成熟与收获。小麦在生长期需要较多水分,达到总需水量的70%,在成熟期需要水分较少。
(2)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在距今4000到4500年之间,推测是由路线①路径传入。其到达中国后,由向东折转并向南的原因是_________。小麦最先到达的是中国北方地区,由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属于________气候,气候的水热匹配特征与起源地的气候正好____(相同/相反),跟小麦原产地的自然条件相比,主要表现在北方地区春季_____(寒冷/少雨)不利于小麦生长,夏季_____(高温/多雨)不利小麦成熟与收获。因此,小麦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春季农田的___________(灌溉/保温)工作。
(3)粟的起源地在中国的_____地区(四大地理区域)。水稻起源地在中国的______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其传入中南半岛可通过_____条路线到达。
(4)目前,中南半岛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请结合中南半岛的气候特征,简要说出中南半岛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
32、图1示意“青藏地区略图”、图2示意“西藏6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西藏自1959年到2018年比重在不断增加的产业是 。该区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丰富 的清洁能源如 (列举一种)。
(2)该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原因是 。
(3)林芝的主要工业部门是 ,其发展该工业部门的原料与青藏地区 (农业部门)密切相关。
(4)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是格尔木的主要工业部门。格尔木以 (轻或重)工业为主,分析该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
(5)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请为该地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33、如图是我国南方地区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南方地区景观的描述,错误的是___
A.漫山遍野荔枝林 B.甘蔗扯起青纱帐
C.椰林婆婆菠萝香 D.麦浪金黄玉米香
(2)本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以水田为主,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是____,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4、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略图,回答问题。
(1)区域C和区域D的分界线大致是 (山脉)一 (河流)一线。
(2)甲地与乙地相比,冬季气温较低的是 地,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3)下列项目中属于区域B的是 ,属于区域D的是 。(填代号)
①赏冰灯 ②赛龙舟 ③献哈达 ④那达慕大会
(4)A区域三江源地区的“三江”是指长江、黄河和 ,后者流出中国后称为 。
3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记者2019年2月26日从全国老龄办召开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
材料2:
(1)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____。“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为解决我国____问题。
(2)我国人口分布的界线是____,东南部人口____。
(3)甲、乙两图中表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
(4)请从社会经济角度简单解释图乙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是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