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黔东南州 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明朝最著名的三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不包括

    A. 《三国志通俗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牡丹亭》

  • 2、“伏波横海,具折冲千里之威;劲草疾风,标烈士百年之节。”这是光绪帝为黄海海战壮烈殉国的英雄御笔亲撰的祭文。光绪帝笔下的烈士是指

    A.关天培 B.邓世昌 C.丁汝昌 D.刘步蟾

  • 3、“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以诗证史关联错误是

    A.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的重文轻武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元朝的行省制度

    D.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收复台湾

  • 4、《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对这种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 B.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C.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D.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 5、1140年,金军分四路向南宋发动全面进攻。金兀术率1.5万多骑到郾城决战。宋军用麻绳绊马腿,用快刀上砍金兵下砍马脚,与金军展开肉搏,取得大捷。以上描述表明郾城大捷的原因是

    A.宋军骁勇善战

    B.南宋向金称臣

    C.秦桧坚决抗金

    D.南宋战斗力弱

  • 6、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的皇帝是

    A.朱元璋 B.朱棣 C.刘邦 D.李世民

  • 7、建立隋朝的是(   

    A. 李世民   B. 杨广   C. 李渊   D. 杨坚

  • 8、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通过学习你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严重

    B.奢侈腐化,滥用民力

    C.刑罚严酷

    D.宦官专权

  • 9、在文化领域中,有很高成就的人被称为“圣”,下列的人物与其称呼的对应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A. 医圣——张仲景

    B. 书圣一一王羲之

    C. 诗圣——李白

    D. 画圣一一吴道子

  • 10、下列政权中被元朝灭亡的是( )

    ①辽  ②西夏  ③北宋  ④金  ⑤南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

  • 11、汤显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品是( )

    A. 《牡丹亭》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红楼梦》

  • 12、山西商业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发布了商业政策,促进了山西商业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山西出现许多大商人。宋元时期,山西商业较发达,商业税收居全国第五。明清之际,则走向巅峰,晋商雄踞全国十大商帮之首。以下对这段话理解有误的是(  

    A.山西商业历史发展悠久

    B.政府扶持是山西商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C.著名商人推动了山西商业的发展

    D.明清社会转型是山西商业发展的原因

  • 13、鲁迅赞曰:“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该也。”四大名著中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历史命运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 14、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阿骨打

    D.忽必烈

  • 15、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C.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D.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 16、下面两幅图片都体现了

    A.农业生产工具进步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水稻种植迅速推广

    D.经济作物产量提升

  • 17、“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科举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度

  • 18、以下三幅地图分别为我国汉、唐、明清三个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

    A.民族政权分裂割据 B.商业是社会经济基础

    C.北方民族大量南迁 D.经济重心逐渐向南移

  • 19、毛泽东曾说:“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出现了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藩镇割据

  • 20、“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描绘的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北宋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雪夜上梁山,这一文学形象出现于________

  • 22、南宋初年,抗金名将________统率军队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南宋灭亡后,大臣________继续展开抗元斗争,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 23、589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朝,统一全国。1279年,元军灭________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24、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制度早在___________________时就提出来了。

  • 25、1115年,_____________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他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强大。

  • 26、________________、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 27、(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________;最后一个王朝是________

    (2)在位时期推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北魏统治者是___________;在元朝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 __________

    (3)为唐代对外交往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位高僧分别是西行取经的________和东渡日本的________

    (4)明代科技著作中《__________》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____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5)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_________(朝代),完成于_________(朝代) 。

  • 2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闻名中外的________,它西到临洮,东到辽东。

  • 29、元朝时,________的设置是台湾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清政府设置________.加强了对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管辖。

  • 30、填图题

    (1)请选出隋朝大运河从北向南流域的正确名称

    A. 永济渠——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B. 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C. 永济渠——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D.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图中编号1是一城市的名称,它是

    A.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3)图中编号2是一城市的名称,南宋时它叫做

    A.会稽  B.余杭  C.临安  D.南京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古代最高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说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材料二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代史学家赵翼

    (2)材料二是对哪一机构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哪个皇帝在位时设立的?

    材料三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3)材料三中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3)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契丹”——

    (4)他是党项族人,于11世纪前期称大夏皇帝——

    (5)他是女真族完颜部首领,1115年建立金朝——

    (6)继承汗位,建立元朝的是——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与政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开始新设一机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该机构的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机构”历史上叫什么?选为该机构的大臣是哪些人?设立该机构后,军国大事是怎样裁决的?它的设立,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分析清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