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
A.保障了地方吏治清明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2、考古研究发现,四五千年前,一批崇拜玉器的良渚人来到今天兴化市戴南镇蒋庄,他们当中的能工巧匠也将高超的良渚制玉技艺带到了这里。距今4300年前,龙山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在其中心或都邑性遗址中出现高峰,甚至形成一波浪潮。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 )
A.逐渐趋向于一致性
B.呈现出交融性特征
C.萌生华夏认同观念
D.渐次迈入文明社会
3、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他们向议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中国,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其改革主要借鉴了中国( )
A.九品中正制度
B.察举上计制度
C.科举选拔制度
D.学堂选官制度
4、里耶秦简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八月七日,县里官员的炊事员告发了戍卒,迁陵县长官从县府中拿出三百五十钱犒赏了他,由令史监督。岳麓秦简《关市律》也规定,县官有买卖,须有令史监督。这反映了当时( )
A.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B.刑罚严酷社会矛盾尖锐
C.创设了中央的巡视制度
D.完善了官员的选拔任免
5、史料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与该段史料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废除苛法异姓封王
B.七国叛乱同姓操戈
C.裁并郡县清查田户
D.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6、据统计,1492年后的100—150年间,美洲损失了80%—95%的印第安原住民,此后基督教文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甚至为相当一部分印第安人幸存者所笃信。这一变化( )
A.造成了印第安文化彻底断层
B.反映了殖民扩张的文化影响
C.呈现了三角贸易兴起的内因
D.顺应了美洲文化近代化潮流
7、192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哈尔滨等地的工人高喊“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举行纪念活动,参加人数达五六万。这显示出( )
A.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潮
B.中国工人阶级出现新的觉醒
C.工人运动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D.中共成立后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8、南宋时,对外贸易进口商品多达320种。其中运京的细色货物70种、运京粗色货物110种,不运京留在当地“打套出卖”的粗色货物140余种,这些粗色货物大都是过去很少或从未进口的一般消费品,如普通药材、木材、服装原料等。这一变化说明南宋( )
A.贸易逆差逐步加大
B.对外贸易与民众联系加深
C.国家财政支出增加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9、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如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10、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11、以下是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主题是( )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
A.新旧世界物种交流的广泛影响
B.疫病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危害
C.发现新世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2、…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
13、《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民族“安土重迁”思想的根源是( )
A.国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B.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
C.国家基层管理的逐渐加强
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14、1765年英国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于外国,对违者剥夺国籍没收家产,对招募者处以一年内监禁和罚款。1788年对招募者惩罚加重到五年监禁,而输出工具者处以500磅罚金。这些措施旨在( )
A.遏制英国人口外流趋势
B.支援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C.维护英国产业技术优势
D.削弱美国独立的物质基础
15、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超过1万人,绝大多数为平民。日军进行重庆轰炸的目的是( )
A.造成重庆巨大恐慌
B.加紧对中国进行战略进攻
C.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D.造成中国平民的大量伤亡
16、西周实行的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
A.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传统的宗族观念
17、有学者指出,“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隋朝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广设粮仓(如图),回洛仓储粮达3.55亿斤,洛口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隋朝粮仓的设置
A.稳定了粮价,巩固了统治
B.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
C.促进了运河交通发展
D.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8、185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航程变化如下,以下数据说明,苏伊士运河的修建
起讫点 | 绕好望角 | 经苏伊士运河 |
伦敦——孟买 | 17400km | 10100km |
马赛——孟买 | 16000km | 7400km |
伦敦——新加坡 | 18990km | 13350km |
①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
②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③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
④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清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改土归流之后,新设州县土民争相纳赋、当差、入学,土民所修宗谱的族规、族训中,“输国赋”“急赋税”等都是常见的条款。由此可以推知,改土归流( )
A.主要目的是增加赋税收入
B.加强了土民对国家的认同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激化了改流区的社会矛盾
20、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21、“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这一言论可用来阐述( )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自由主义的思想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帝国主义的诞生
22、下表为1838年至1849年中国国内的银钱比价变化表。与这些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时间 | 1838年 | 1842年 | 1849年 |
白银 | 1两 | 1两 | 1两 |
铜钱 | 1600文 | 1700余文 | 2350余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23、按宋制,州试合格者为举人,方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宋代全国州试拟录举人限定比率表
年份 | 1009 | 1067 | 1156 | 1275 |
比率(拟录举人总名额/近几届州试考生平均人数) | 50% | 15% | 1% | 0.5% |
据表1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程度逐渐加强
B.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C.人才选拔机制日益保守
D.国家文化政策趋于宽松
24、《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明史》(清)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史著编撰意图
B.史官个人才识
C.史料运用方式
D.史著编撰体例
25、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________和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________。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________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________热潮。
26、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元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说出元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
(1)元朝:元世祖时,意大利人________经西亚、中亚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________经海路回到________,后来写下《________》。
(2)明朝: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________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①________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②倭寇骚扰东南沿海。16世纪中期,________抗倭,取得胜利
③1553年,葡萄牙取得________的居住权
(3)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①16世纪初,________侵占台湾。1662年,________率军收复台湾
②1685、1686年,清朝组织两次________之战,重创沙俄侵略势力
③1689年,中俄签订《________条约》,划定两国东段的边界。
④1793年,________帝拒绝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贸易请求,坚持闭关自守。
27、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_______基础,没有严密的________,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________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________告终
28、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________________。
评价:①韩非是_________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_________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__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9、兴起
(1)标志和思想阵地: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_》,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改名为《_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
(2)活动基地:____________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蔡元培任校长,他锐意改革,以“____________”为办学宗旨,同时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此任教。
(3)指导思想: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30、秦汉至魏晋时期:选官制度
(1)先秦的选官制度:先秦的选官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先秦的选官制度经历了:
①西周至春秋的________制,形成________政治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____和________制等,到秦朝形成________政治。
(2)秦朝选官制度: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3)汉代的察举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选官是怎样确立的?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分哪几类?有何积极意义?
①确立:(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________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
②选官依据:被举者在乡里的________评价和________能力
③分类:察举分________科和________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________等。
④评价: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怎样开始实行的?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有何影响?
①实行: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年,魏王________开始推行。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________,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评定州、郡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________”
②选官依据: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________和________并重,发展到后来主要看重________。
③影响/评价:将选官权收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形成“上品无________,下品无________”的局面
31、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内容
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________,改革________
B.加入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________。
C.改革________管理体制。
D.1956年苏共________大打破了对________的个人崇拜。
②影响
A.积极性:注入了某些______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B.消极性:没有突破________体制,国民经济________仍然严重________;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________体制”改革,扩大________,利用奖金等________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结果
A.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B.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________,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C.各项工作缺乏________,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失败的原因: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缺乏活力;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改革,承认_______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________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却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________
A.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________制度
B.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________
C.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________”
③影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造成思想混乱,________主义兴起
32、
| 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 ||
佛教的传入及其影响 | 传 入 过 程 | 两汉之际 | ___________传入中国。 |
魏晋时期 | 逐渐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融合。 | ||
隋唐时期 | 主张顿悟成佛的_________成为主流,佛教完成_________。 | ||
宋明时期 | _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____________。 | ||
深远影响 | 精神文化 | 对__________、哲学观念、逻辑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礼仪习俗产生影响。中国传统__________________也体现了佛教内容。 | |
建筑艺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 | ||
宗教伦理 | 宣扬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消极影响。 | ||
西学 东渐 | 明清之际 | 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译介到中国。 | |
清政府任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持钦天监。 | |||
近代时期 | 19世纪中叶,魏源提出____________。 | ||
1862年,________在北京设立。1868年,__________创办。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_______在中国传播。 | |||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吸收_______、_________思想;1917年后,____________广泛传播。 |
33、民生思想:受到中国____________的重要启迪。对“天下为公”十分赞赏,把“大同”视作自己的“理想国”。
34、________:禹死后,其子________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5、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一 | 材料二《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二 |
|
|
材料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
|
|
材料五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会址 | 材料六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
|
|
(1)上述图片材料中,材料一二、三四、五六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领导的民主革命?
(2)材料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中,在哪些文献中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它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什么?
(4)材料五六反映了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
37、宗教改革的背景是怎样的?
38、东汉的衰亡
(1)东汉衰亡的原因有哪些?
(2)东汉衰亡的表现是什么?
39、孔子
(1)用一句话概括孔子的地位?
(2)孔子思想出现的背景和核心问题是什么?
(3)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从核心观念、政治、教育和典籍整理等思考)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