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兴安盟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陶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好为人师,甘做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B. 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C. 艺术创作往往需经模仿,但如果一直只在别人的作品后面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就难成大家。

    D. 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寒喧     言筌     勤谨     讪讪     越俎代疱

    B.烟蔼     接榫     殒落     发硎     唉声叹气

    C.水榭     传诵     剽悍     洗练     繁芜丛杂

    D.曼回     被卧     牲醴     膏梁     辨症论治

  • 3、下列句子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拘于时,学于余。(《劝学》)

    B.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C.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D. 为天下笑者,何也?(《六国论》)

  •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以战喻(请求);吾尝而望矣(提起脚后跟);名城,杀豪杰(毁坏)

    B.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参考);流血漂橹,利乘便(趁着);君子不齿(并列)

    C.作《师说》以之(赠送);万乘之势(达到);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稽查盘问)

    D.秦无矢遗镞之费(丢失);木直绳(符合);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查)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   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   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   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   ,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好大喜功   南辕北辙   有的放矢   老气横秋

    B. 好大喜功   格格不入   春风化雨   暮气沉沉

    C. 好高骛远   格格不入   有的放矢   暮气沉沉

    D. 好高骛远   南辕北辙   春风化雨   老气横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咸城镇贼首,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土、“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三:

    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桂着诸葛亮《诚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C.于敏在物理方面的才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

    D.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麦烈烈的一生。

    B.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

    C.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

    D.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曾经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在读《红楼梦》。

    【3】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5)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12)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14)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七夕笑牵牛。

    (1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

    (18)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

    (19)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

    (20)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45岁时,贬官为民,闲居带潮。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鼠”说明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

    B.“屋上”二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

    C.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D.下片抒写词人无限感慨,“眼前万里江山”,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其现代意义相同的一项

    A.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B.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D. 为巡船所物色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③习主席指出:“扶贫先扶志”。“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其根本在于“精神扶贫”。请结合自己读书、生活实际,讲一个从思想上拔穷根,消除精神贫困的小故事,1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