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宣城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    无以,则

    B.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吾老,以及人之老

    C.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以君子庖厨

    D.从而之 欲辟土地,秦楚

  • 2、不同词语发音相同的一组是(

    A.Chún唇春 B.péng

    C.Dān D.shà沙傻

  • 3、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楔子  残羹冷炙  (dī)   而不舍(qì)

    B. 罪愆  负屈衔冤  (jiàn)  弘化碧(cháng)

    C. 刹那  料俏春风  (qǐ)   繁文(rù)

    D. 戕害  冠冕堂皇  (bó)   度长(xié)

  • 4、为了激励同学们精读原著、研习作品,学生会拟组织有奖竞答活动,请你组织大家认真讨论、审核,为其中的一道竞答题目拟定正确答案。

    下面五副对联都出自《红楼梦》中,与之依次对应的悬挂对联的场所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

    ②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③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④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⑤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

    A.稻香村 大观园正殿 沁芳亭 藕香榭 潇湘馆

    B.潇湘馆 大观园正殿 稻香村 沁芳亭 藕香榭

    C.藕香榭 大观园正殿 沁芳亭 稻香村 潇湘馆

    D.沁芳亭 大观园正殿 稻香村 潇湘馆 藕香榭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西方某些国家总是对叙利亚问题指手画脚,颐指气使,而对阿勒颇地区大量的平民伤亡漠不关心。

    ②相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纯学术著作,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明显平易近人了,读起来没有什么文字障碍。

    ③一开盘,若干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已经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④在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他们公司终于走上了正轨,并很快赢利,他终于可以安之若素了。

    ⑤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小组赛中,中国队对阵荷兰队,在大比分2:1领先的情况下,被荷兰队反戈一击,连失三局,最终遗憾地以总分2:3告负。

    ⑥抗战时期,日本人在中国罪行累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然而,安倍晋三丝毫没有悔改和认错之意,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事实让人气愤。

    A. ①②③ B. ①②⑥ C. ④⑤⑥ D. ③④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图”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为了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的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编造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获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并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加大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可以鼓励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平台、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形成裂变式传播。

    B.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貌似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谋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群众因为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C.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熟人”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6)《锦瑟》中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风度潇洒,指挥从容,再现“以少胜多”的战例,艺术地写出周瑜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而败北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扣题,上句写水阁,下句扣九日;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B.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C.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苏武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汉亦留之相当 ②属予作文记之

    B.厚赂单于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常能汉伏弩射杀之 ②公我献之

    D.①单于壮节 ②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④引佩刀自刺 

    ⑤武气绝,半日复息  ⑥单于壮其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作文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还是依然挂着绿叶的繁枝,都又悄悄地吐出了新芽,嫩嫩的,翠翠的,或浅黄,或浅绿,或微微露出点粉色……

    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想或感悟。请以“又见枝头吐新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