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B. ①因作小楼二间 ②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C.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D.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戍卒叫,函谷举
2、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求取) 宗旨既乖(错误) 容有底止(或许) 风俗日偷(苟且)
B.当轴(掌管,主持) 道义相勖(勉励) 旁稽博采(考查) 水旱无虞(忧虑)
C.愆期(延误) 将子无怒(愿,请) 屡试不爽(痛快) 忧心孔疚(非常痛苦)
D.渐染(逐渐) 士也罔极(男子的通称)岁亦阳止(指阴历三月)彼路斯何(戎车)
3、下列选项中对《三国演义》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统欲与刘备兵分两路攻打雒城,刘备说不可,因为他梦一神人,击他的右臂,可能暗示不能出征。这个梦确实是个预兆,暗示刘备将失去他的“右臂”----庞统。
B.鲁肃定计,在陆口寨外临江亭上设下鸿门宴来请关羽。阚泽说不可,恐反为所害,孙权不听。关羽领周仓及八九个关西大汉赴宴,临危不乱,智勇双全,成就了单刀赴会的一段佳话。
C.曹操怕手下暗杀他,就告诉手下说自己会梦中杀人,只要他睡着,就不要近前。一日他白天睡觉,被子滑落,一近侍慌忙捡起帮其盖上,他就杀掉了这个近侍,后假装不知,痛哭厚葬,可见其奸。
D.曹操派于禁前去救樊城,使庞德为前部先锋。关公与庞德战百余回不分胜负,庞德一箭射中关公左臂,正待追击,于禁怕庞德有闪失,鸣金收兵,让庞德错失良机。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羡长江之无穷 吾欲之南海
B.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乎骤得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求);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考);流血漂橹,因利乘便(趁着);君子不齿(并列)
C.作《师说》以贻之(赠送);致万乘之势(达到);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稽查盘问)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木直中绳(符合);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迷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杉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 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物,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故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水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入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槽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纹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 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感。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 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 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_①_的首长表演。 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 摔在地上,然后开包_②, 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 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叮老七” 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 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杆,是篾条。 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 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农大山泉。可就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沫。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入物》)
【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考查 检查
B.枧察 检查
C.视察 检验
D.考查 检验
【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 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3】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出师表》中陈述作者受命以后,“夙夜忧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①(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
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此诗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②造次:匆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B.第二句写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扰人心绪。
C.最后一句写春色令莺啼频频,诗人对其并没有产生厌烦之情。
D.本诗写了诗人尽管寓居草堂,生活比较安定,但家园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当国者相见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士萃于左丞相府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之目 独五人之曒曒
C.归而求救国之策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D.以资政殿学士行 敛赀财以送其行
【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翻译划线句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一种缘分,遇见一本好书:在与书的对话中,或许就能读懂青春、梦想、奋斗,抑或我们因此还读懂了人生的种种滋味……
请围绕“一本书与我”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