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白的诗歌 ① 有高度的艺术技巧, ② 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 ③ 就比别人高明许多。若论比喻的新鲜、想象的奇特、夸张的大胆,虽有过人之处, ④ 只凭这些显然不足以产生那么强大的艺术力量。 ⑤ ,李白乃是以气夺人的。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 ⑥ 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虽然 | 如果 | 未必 | 即使 | 但 | 更 |
B | 倘若 | 那么 | 也 | 不过 | 但 | 也是 |
C | 固然 | 但 | 未必 | 可是 | 其实 | 也是 |
D | 诚然 | 可是 | 也 | 即使 | 其实 | 更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宝玉见秦钟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他恨自己生在侯门公府之家,不能早与秦钟交结。秦钟见宝玉也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
B.袭人欲借“赎身”规劝宝玉,要求三件事:不要动不动就说化灰化烟;在老爷跟前要作出爱念书的样子;不许毁僧灭道,要改掉爱红的毛病。若都依从,便不离开。
C.众人看戏,打赏小旦龄官,凤姐说这孩子活像一人。宝钗心知,笑而不说。湘云亦猜着,不敢说。宝玉接口道像林姑娘,宝钗听了,忙使眼色,众人都笑起来。
D.刘姥姥带外孙板儿到贾府攀亲。周瑞家的帮助她见到凤姐。凤姐从言谈中知其来意,只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也大有大的难处,但还是施舍了她些许银两。
E.铁槛寺老尼净虚为帮张大财主家退聘礼,请凤姐帮忙。凤姐先推脱,后说不怕阴司地狱报应,索要三千两银子,使手段摆平此事,结果使退亲双方儿女殉情。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是指:礼、乐、射、御、文、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贫贱者的居住之地被称为“闾左”。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中央向地方征召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①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
②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③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④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⑤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⑥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 ①⑤②④③⑥ B. ③⑥④②⑤① C. ①⑥④②③⑤ D. ③④⑥①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近期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干系。
B.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品位。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 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7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未,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塞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的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小说《张皮匠抗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暗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为小说提供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B.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和制作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一口气。
D.小说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中多次写到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读者的心情随着东日文信的揣测疑虑而变化,直至释怀。
【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划线一段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十里荷花。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
(5)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当时七夕笑牵牛。
(7)廉颇闻之,____________,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寄蜉蝣与天地,____________。
(9)《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10)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恩中绝①,交河使渐稀②。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③。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注]①合殿:即合欢殿,汉代宫殿名称。②交河:古城名,故城位于吐鲁番以西。③金微:古山名,此代指匈奴统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绝”字写王昭君因远嫁匈奴心怀怨恨,因此与汉元帝恩断义绝。
B.颔联笔触洗练,刻画了王昭君辞别故土,远嫁塞外时的悲苦孤单的形象。
C.尾联借用对归雁的追随,表现了王昭君强烈的思乡怀土之情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D.诗歌用词准确贴切,音韵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诗歌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其妙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
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烈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
金使贺天申节①,遽以钦宗讣闻,朝廷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
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
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注)①天申节:南宋以高宗的生辰为“天申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B.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C.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D.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官,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吏,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
B.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C.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七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
B.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C.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提到边防的事。
D.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钦宗讣闻,朝廷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
(2)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捷】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上面的文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联想和启发?请依据以上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