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某知名人士在送给朋友的新作上写道:“惠赠某某,敬请雅正。”
B.在访谈中,这位艺术大师提到了自己的母亲,他动情地说:“家慈经常告诫我和弟弟妹妹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C.毕业座谈会上,学生对老师说:“我们都很赏识您的教学,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
D.小张刚到外地工作,有一天接到了父亲的电话,小张对同事说:“先父要我多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请多多指教。”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所选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
C.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D.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3、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感谢宋仁宗没有让柳永这位才华出众的文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才得以让我们今天有幸读上《雨霖铃》和《望海潮》。
②柳永的幸运在于他生对了时代。诗歌走到宋朝,已经像一件被女人们穿腻的华丽衣裳,不再有盛唐时的喧嚣了。
③词的韵律比劳神费思的诗要强些吧,而且也适合吟唱,事实上它也就是为吟唱而诞生的。
④读者需要变换一下口味,能够拎起笔吟咏几句的文人们,也需要转变一下观念,改变一下文风。
A.④③①②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C. 苏轼在散文写作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创作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成就上为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D.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5、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君何以知燕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撒在乡野的草籽
张复林
(1)麻雀,这些上天随意撒在江南乡野的草籽,它们在乡村热烈而盛大地生长和繁衍。
(2)麦熟季节,麻雀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飞掠而来。多的时候,黑压压一片,像一大块浓重的乌云,铺天盖地,布满了天空,大地仿佛被压低了许多。无数的麻雀同时发出呼呼的啸声,啸声闷雷般滚过长空,犹如千万匹野马在嘶鸣奔突,脚下的大地都跟着颤抖起来。那时,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麦地和麦地之上的天空都是属于麻雀的,成为麻雀展示和演奏的大舞台。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只能在大地上仰望 ,或者聆听,这些天地间神秘的舞者。
(3)农历的五月,麻雀俨然江南乡野的主宰。
(4)田野上,阳光明媚,夏麦金黄,风吹麦浪翻滚。麻雀扑扇着轻盈的翅膀,牢牢挂在不断倾覆又不断扬起的麦株之上;或者箭矢般弹射出去,麦穗上绿色的麦蚜虫和背部有红色斑点的麦蜘蛛,瞬间成为它们的美食。一旦填饱肚子,便开始了游戏表演的时候。它们或排成一个不够规则的方阵,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迈着方步,在地垄间行进;或成群结队飞掠起来,方阵变换成椭圆,有时则是长方的形状,在田野上空做一番优雅的逡巡,盘旋。
(5)以徐徐飞翔的姿势和唧唧有声的热切叫唤,麻雀不断唤起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渴望,成为孩子们快乐乡村生活的最初引领者。
(6)借着密集的麦株掩护,孩子们藏身麦地深处,他们头戴自编的草帽,把自己巧妙伪装起来,悄无声息的向麻雀靠近,愈到跟前愈加小心,前面的竖起食指在嘴角做出噤声的手势,后面的就近趴在地垄上,一个紧挨一个,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痴痴地观望。有时候,领头的一声唿哨,孩子们呼啦一声,一跃而起,恶作剧地追逐,或者奔跑,惊起的麻雀像硕大的雨点,斜着灰色的身子流星般迅疾从这一垄坠向那一垄。一阵得意的坏笑之后,孩子们又蹑手蹑脚向麻雀靠近,看看都伸手可及了,聪明的麻雀会立即蹿起,另找一处安全地方坠下,把孩子们引向更远处的另一片麦地。看看快到麦地尽头,麻雀会腾地展翅飞高,再折身从孩子们头顶飞回来,一面集体啸叫着,就像另一拨不惧挑衅的孩童。就那样,麻雀和孩子们,彼此在麦地里捉起了迷藏。大地上,金黄的麦浪反射着透明的阳光,发出炫目的光芒。孩子们在光芒中来回奔跑,无边的欢笑波浪在麦地上空荡漾。
(7)对于孩子们,麻雀聚集的麦地,永远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和神秘的光芒。
(8)麦收之后,田野不再是麻雀的主战场,它们把目光投向了队上的晒谷场。晴朗的日子,平整的晒谷场上,晒满了社员们辛勤劳动的果实,有麦子、大豆、稻谷,黄澄澄的粮食,在麻雀眼里,每一粒都闪耀着饱满而诱人的光泽。它们围着晒谷场,或三三两两悠闲地踱步,或不慌不忙觅食,当然,偶尔也有趁守护晒场的女人不注意,随同一群偷食的鸡雏,干出偷吃粮食的犯规行为。听到吆喝声,会赶紧飞上附近农舍的房檐,或者晒场边上某株高大的古柏,那副样子,活脱一群成功偷嘴的孩子。更多的时候,它们相互追逐、嬉戏、挑逗,要么乱纷纷、闹哄哄的,围着古柏下笨笨的稻草垛翻上飞下,做着属于它们的游戏……而累了的时候,它们会飞上草垛,围聚一块,或仰望草垛之上的天空,或各自梳理着并不十分漂亮的褐色毛羽。乡村的安适与恬淡,借助它们柔软而绵密的毛羽,在村庄的草垛间流传。
(9)冬闲时节,粮食颗粒归仓。麻雀成群出现在收晒房周围,饥饿促使它们四处寻找下手的机会。收晒房是队里的粮仓,看管十分严密。集体的粮食堆得小山一样,饱满的麦粒,圆滚滚的大豆,黄澄澄的稻子,愈发刺激着麻雀饥饿的身体。机警的它们,总能找到收晒房的漏洞,比如土墙上某一处不易觉察的缝隙,或者粗心的保管员未及时关上闸阀的通风巷道。它们会从那些地方偷偷溜进昏暗的收晒房。除了分发粮食的日子,通常收晒房静悄悄的,偷食的麻雀警觉而敏捷,闻听任何一声足音,就会即刻惊飞而起。不过,它们不会飞远,只是藏进收晒房顶粗大的柏木廊柱之上。声音一旦远去,它们又会斜着翅膀,轻捷地从高高的房梁上,伞兵样徐徐降落下来。麻雀并不贪食,得手之后,便不声不响原路撤回,回到游戏的晒谷场,回到农家彼此紧挨着的熟悉的院落,回到已经一片空旷的冬日荒凉的田野。
(10)一直以来,麻雀被孩子们视为村庄最为亲近的物类,孩子们把它们当作乡村生活最具亲和力的伙伴。很随意地,它们把巢安在各家屋檐下的土墙缝间,或牛栏顶上厚厚的茅草蓬里。田野、场院、草垛、竹丛、树林……甚至窗台上斜伸出来的晾衣竹竿,都是它们栖息游戏的场所。麻雀以其生活的悠然与随意,成为村庄真正的诗意栖居者。
(11)这些都是先前麻雀给我生活的村庄制造的,或盛大壮观,或温馨浪漫的景象。可以说,正是麻雀给我清贫的乡村生活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欢乐。麻雀,这些撒在江南乡野的草籽,这些翩翩飞翔于五月乡村麦地上空的鸟雀,它们是我童年生活最初的见证者和快乐的施予者。
(有删改)
【1】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2】根据全文,说说“撒在乡野的草籽”的深层意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皎洁的明月映照在江中,四周船儿悄无声息之景来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 ”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_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4)《过秦论》中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 ”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主张养民教民,即“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并且为梁惠王展开了一幅尊老敬老的美好图景:“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市占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与《蜀道难》的首句一样抒发强烈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B.颔联写人在栈道上走,“起”“生”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
C.颈联中的“笼”字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春林繁茂的景象。
D.本诗着眼于送别,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2】尾联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试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B.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泛指六国之地
C.秦时与臣游 游:游玩
D.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的
A.君为我呼入 使子婴为相
B.具告以事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而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在危急时刻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项伯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突然变为转机,并且要求刘邦早点儿去感谢项王。
D.张良足智多谋,刘邦隐忍狡猾,项伯知恩图报,相比之下,项羽则有妇人之仁。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9年3月30日18时许,四川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一场森林火灾。着火点地形复杂,交通、通讯不便。当地州县,启动应急预案,投入689人现场实施灭火工作。3月31日下午,扑火人员的转场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突遇山火爆燃,30名扑火英雄遇难。其中有27名凉山州森林消防队员,1名80后,24名90后,2名00后。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中,纷纷自发祭奠英雄。
4月5日,海南陵水籍烈士唐博英魂归故里。在朋友圈微信账号为“华仔”的31岁网民,竟然写出“海南男孩太多了,死一个两个正常的……”的言论,还辱骂救火英烈。目前,警方已锁定嫌疑人。201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已经成为捍卫英烈权益承传英烈精神的“利器”。(据《海南日报》网络记者徐慧玲,邱肖帅报道)
上述事件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情,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