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下列图像和操作对应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锌
B.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铁粉
D.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2、我国对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屠呦呦
C.杨振宁
D.钱学森
3、钕(Nd)等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钕原子含60个质子
B.钕属于非金属元素
C.一个钕原子的质量为144.2g
D.三氧化二钕的化学式为O3Nd2
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类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或行为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发生高楼火灾时,乘坐电梯离开火场
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能够燃烧
D.少量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布扑盖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离子是带电的微粒,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②MnO2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所以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反应的速率
③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可以增大灶具进风口
④物质A有1.6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CO2和3.6gH2O,则该物质的组成元素为C、H、O
⑤1体积的氧气与2体积的氢气充分混合后总体积等于混合前体积之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6、丙酸钠(化学式为)是一种常见的防腐剂,可用于食物保鲜。下列有关它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四种元素组成
B.属于氧化物
C.含有1个氧分子
D.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7、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稀盐酸
B.熄灭酒精灯
C.读取液体体积
D.处理废弃药品
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9、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呼出的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处理,才能确保他们生活环境的有氧状态。图是载人航天器中氧再生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器1中发生了分解反应
B.反应器2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数目都不变
C.反应器2中生成和
的质量比为9:8
D.反应器1和反应器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10、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于制造氮肥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以用于做石墨电极
C.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于制造人造骨
D.干冰升华吸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11、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A.空气流动使蜡烛接触的氧气减少
B.空气流动带走燃烧的热量使烛火的温度低于蜡的着火点
C.使蜡烛的着火点变为0
D.使蜡烛的着火点降低
12、劳动教育贯穿义务教育阶段,以下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合的是
选项 | 劳动项目 | 涉及到的化学知识 |
A | 用肥皂洗袜子,发现洗完后的水中浮渣较多 | 使用的水可能是软水 |
B |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 类似于酒精灯着火用灯帽盖灭 |
C | 用酒精溶液给家中物品消毒,但要避免接触火源 | 酒精属于易燃液体 |
D | 点燃天然气后煮饭 | 天然气燃烧会放出热量 |
A.A
B.B
C.C
D.D
13、“珍爱生命,保障安全,守护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
B.实验试剂溅进眼睛立即用纸巾擦拭
C.面粉加工厂等场所严禁烟火
D.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14、磷酸亚铁锂(LiFePO4)可用作新能源汽车中锂电池的电极材料。已知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则磷酸亚铁锂中锂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0
C.+2
D.+3
15、木糖醇是一种天然甜味剂,食用时有清凉感,因其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可作为蔗糖替代品供糖尿病患者食用。下列关于木糖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B.由5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
C.相对分子质量是152g
D.生成过程中用到的氧元素的质量最多
16、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汽油燃烧
B.酱油酿造
C.呼吸作用
D.钢铁生锈
17、溶液用途广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纯净物
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C.硝酸铵固体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吸收热量
D.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18、家用加湿器通过超声波高频振荡,将水雾化为微米(1微米=1×10-6米)的超微粒子,从而改变室内湿度,增进健康。下列有关加湿器工作原理和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水形成水雾时分子体积不变
B.水雾化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C.将水雾化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D.超声波高频振荡将水分子分解
19、通常情况下,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在加压低温条件下变为“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④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⑤常用作灭火剂,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⑦在生活中它还是制汽水的原料。关于上述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物理变化的③⑤⑦
B.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③④⑥
C.属于物理性质描述的是①②
D.属于化学性质描述的是④⑤
20、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不包括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21、金秋十月,菊花飘香,豫东地区两万亩菊花陆续开放,美不胜收。从微观角度看,菊花飘香的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性质稳定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之间有间隔
22、联合国确定2023年“世界水日”主题为“加速变革”。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了节约用水,提倡直接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B.为了防止水体污染,应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C.电解水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
D.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可通入臭氧进行杀菌消毒
23、为使图片所示的燃料充分燃烧,对应措施不合理的是
A.加大燃气进气
B.汽油喷成雾状
C.架空木柴
D.煤块变煤粉
24、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B.
C.
D.
25、头孢克肟(wò)是一种医学上常用的消炎药,其化学式为C16H15N5O7S2,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B.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8
D.由头孢克肟分子构成
26、下列对生产、生活中一些做法的解释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可用于炼铁,是因为其具有还原性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而铝不易生锈,是因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C.家庭电路中常用铜作导线,是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7、完成下列化学反应的表达式(文字或符号任选一种)。并指出反应类型(化合、分解)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反应
(2)、水通电发生分解: ; 反应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反应
28、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蒸馏水 B 清澈的河水 C 自来水 D 冰水混合物
(2)生活中为降低水的硬度并杀灭水中的病原生物,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某同学取少量浑浊的海水倒入烧杯中,先加入少量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如下图所示进行过滤。其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证明过滤之后得到的“水”中仍含有杂质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
(4)某同学在完成电解水实验时,发现正极产生了8 mL气体,则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约为__________,该实验能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
29、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其采用液氢和液氧作为发射推进剂。
(1)实验室中,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_______。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氢气变为液氧和液氢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
(3)氢气作为理想能源,发展前景广阔,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0、水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过年的主要食物,三鲜水饺(主要以瘦猪肉、虾和韭菜为馅).
该食物中能为人们提供蛋白质的是: ;
水饺皮所提供营养素的主要作用是 ;
在种植韭菜的过程中,为了使韭菜的长势更好可以适当施加的化肥种类是 .
31、2011年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1)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发电叶子”,这种叶子放入水中后,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叶子中的催化剂会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生成的气体储存在氢氧燃料电池中,可用于家庭供电。
①在上述过程中发生了多种形式的能量转化,具体的转化过程为____________。
②“发电叶子”产生氢气、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扩大风电使用范围,我国积极改进风电技术,在风力发电过程中配套大型“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保证稳定供电。“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在充电时,电池中的VO2+会变成VO2+,这个过程中钒元素(V)的化合价由________价变为________价。
32、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_____,(2)从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______;
(3)硝酸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4)37%的浓盐酸中的溶质_____。
33、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氧分子______;
②4个磷原子_______;
③氮气 ______;
④铜_____;
⑤氢氧化钙 _________
⑥3个二氧化碳分子___________;
⑦碳酸钠___________;
⑧硫酸铜___________。
⑨3个氢离子_______ ;
⑩2个铵根离子________ ;
⑪硫酸根离子 _________ 。
⑫写出氯化铁的化学式并标出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 。
34、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碳及其氧化物有许多的性质和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向盛有红粽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_________________。
(2)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笔书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将一定质量的金刚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固体全部消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将生成的产物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吸收并测定其质量,当金刚石的质量恰好等于_________________时,则可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4)由于CO与CO2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5、(1)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用的牙膏当中有一种预防龋齿的物质叫氟化钠(NaF),它与氯化钠-样都是由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 子”)构成。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氟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氟原子容易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2)水银温度计是家庭常备的生活用品。测量体温时,水银柱上升的微观原因是_____。不慎打碎体温计,应在水银上撒些硫磺粉末,水银和硫磺粉末反应生成不易挥发的硫化汞,减少了危害,撒硫磺粉末而不使用块状硫磺的原因是_____。
36、以下物质:①氧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液氮④空气中的稀有气体⑤二氧化碳⑥新鲜的空气。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
3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下同
,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在试管口应放______;
(3)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为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8、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 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①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
②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 = CuSO4+H2O+Cu。
【进行实验】
实验1:取质量比1:11 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 1.3g,用1-1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 1-1 | 1-2 |
装置 | ||
反 应 后 物 质 的颜色、状态 |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 极少量黑色物质。 |
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 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 |
2-1 | 1:9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
2-2 | 1:10 |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 |
2-3 | 1:11 |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
2-4 | 1:12 | 无黑色物质 | |
2-5 | 1:13 |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酒精灯火焰处罩金属网的作用_______。
(2)实验 1-2 中,证明产生了CO2 的现象是______;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
(4)根据实验 2提供的数据以及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实验 2 没有进行质量比为 1:14 的实验,理由是______。
(6)为检验 2-4 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 Cu2O,所需试剂是________。
39、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古代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长久保存而不变色,请分析原因:_________;
(2)学生实验时不小心碰翻了酒精灯,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学生立即用细沙盖灭。请分析灭火原理:_________。
40、某炼油厂发生泄漏,有一工人在其附近进行电焊作业,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瞬间油罐起火爆炸,经消防队员的及时扑救后火基本被扑灭,但消防水龙头仍对油罐继续了一段时间喷水。试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
(1)你认为油罐起火爆炸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灭火后为何还要对油罐喷水的主要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