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4月27日,旅美大熊猫“丫丫”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回国。下列关于“丫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体温恒定
B.呼吸器官是肺
C.属于爬行动物
D.胎生、哺乳
2、下列有关动植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家蚕和蝗虫发育过程中都有蛹期
B.青蛙的发育依次经历卵、蝌蚪、成蛙
C.利用扦插方式可使一株白色菊花开出各色花朵
D.鸟卵结构中卵黄能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物质
3、同学们在“观察蚯蚓”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主要目的是( )
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保持蚯蚓身体柔韧
C.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
D.使蚯蚓体表清洁便于观察
4、大雁在飞行时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
A.肺
B.气囊
C.气管
D.肺和气囊
5、在农田中,大雨过后往往会有大量蚯蚓钻出地面,这是因为( )
A.土壤中的温度太低
B.土壤中缺少食物
C.土中水多,氧气少,无法呼吸
D.地面上温度高,有大量食物
6、下图是蜥蜴、鲫鱼、青蛙三种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可以代表体温随环境变化
B.乙可以代表用肺呼吸
C.丙可以代表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D.丁可以代表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面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B.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也不断变化
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生态系统都能通过自我调节维持平衡和稳定
8、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从1993年开始,每年的5月22日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以丰富生物多样性
B.要做到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并举
C.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稀遗传资源
D.建立自然保护区,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实行依法保护
9、下列成语中,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无关的是( )
A.金蝉脱壳
B.飞蛾扑火
C.蜻蜓点水
D.作茧自缚
10、叶海龙是一种海洋动物,以漂浮的海藻和游近的小虾为食。它全身覆盖的叶状附肢并非用来游泳,而是使自身完美地融入周围的大型海藻中、下图中①~④代表的生物与其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下列关于叶海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海龙属于杂食性动物
B.叶状附肢是对环境的适应
C.其形态结构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图中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③
11、若要观察如图生物的结构,应选用的观察工具是( )
A.放大镜
B.低倍光学显微镜
C.高倍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
12、鸟的足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其中攀禽类最明显的特征是它们的脚趾两个向前,两个向后,有利于攀缘树木。我们常见的啄木鸟就属于攀禽。以下最可能表示啄木鸟的足的是( )
A.
B.
C.
D.
13、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 )
A.环节动物
B.节肢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14、如图为病毒、细菌和真菌的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丙比较,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乙没有细胞结构,其生活方式为寄生
C.丁主要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
D.此四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
15、中国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石决明、海螵蛸都是中药,来自于某类动物的壳,你推测它们来自于( )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鱼类
D.两栖动物
16、在动物类群中“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不正确的是( )
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与水生生活相适应
B.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C.兔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和犬齿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
D.家鸽食量大,直肠短,排便快与飞行相适应
17、动物行为的多种多样让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下列哪些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
A.狗辨主客、黄牛耕地
B.猫捉老鼠、鹦鹉学舌
C.蜜蜂采蜜、老马识途
D.蚂蚁搬家、大雁南飞
18、我国的“四大家鱼”是指 ( )
A.青鱼、鲢鱼、草鱼、鳙鱼
B.青鱼、鲢鱼、草鱼、鲤鱼
C.鲫鱼、鲢鱼、草鱼、鲤鱼
D.鲫鱼、鲢鱼、草鱼、鳙鱼
19、导盲犬懂得很多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出行。当盲人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 它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下列有关导盲犬主要特征和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体温恒定;②变温动物;③胎生、哺乳;④体表被毛;⑤具有社会行为;⑥靠四肢行走;⑦导盲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⑧导盲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A.②③⑤⑦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⑥⑦
D.①③④⑥⑧
20、下表是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动物绕道取食的实验记录,可判断四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依次是( )
动物 | 甲 | 乙 | 丙 | 丁 |
训练次数 | 30 | 30 | 30 | 30 |
成功次数 | 0 | 12 | 7 | 3 |
A.甲、乙、丙、丁
B.甲、丁、丙、乙
C.乙、丙、丁、甲
D.乙、甲、丙、丁
21、在细胞核内有许多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_______,它是______的载体。
22、大多数软体动物在身体腹面有块状________,体外披覆坚硬的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
2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用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步骤,请你根据以下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用黑色塑料袋遮光一昼夜的目的是 。
(2)该实验中,叶片的b、c两处形成了对照,其变量是 在此组对照实验中加碘液后能变蓝的部位 是 处。
(3)步骤④在用酒精脱色的步骤中,隔水加热的原因是防止火灾并使 溶解到酒精中。
(4)该实验可以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4、细菌有___________集中的区域,却没有___________。
25、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农药的杀虫效果会逐渐降低,经过调查发现: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大,这是________ 对害虫不断进行________ 的结果,害虫的这种抗药性应该是在使用农药________ 产生(填之前或之后).
26、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骨髓。骨膜内层的___________,与骨的______________有关,而使骨长长的是 ________________。骨质有使骨坚固的________和使骨轻便的______两种。幼年时的骨髓为________,有造血功能。
27、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明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1)根据上述材料,总结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是_______ ;作出假设是_______ ;设计实验是 _______;完成实验是_______ ;得出结论是______ ;表达、交流是_______ 。(填序号)
(2)探究的第一步是要对事物作详细的__________,然后提出问题;第二步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对问题的答案提出_____ 。
(3)小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8、下图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请据图回答:
(1)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2)箭头1所示的过程是:植物通过__________作用储存能量,而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物质或释放能量,但其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箭头2所示的过程是: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____________的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机盐又可被_____________利用。由上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9、生命诞生的摇篮是________________.
30、藻类主要分布在水中,少数在潮湿的土壤中,细胞里都含有________和类胡萝卜素,能进行________.有些藻类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或藻蓝素等.
31、请将左侧所列动物与其运动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32、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身体都呈辐射对称。_____(判断对错)
33、观察下列动物,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所示的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中C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______呼吸;C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游泳,用_____呼吸,__________辅助呼吸;D适于飞行,用____呼吸,有____辅助呼吸。
(3)图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有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4、实验人员想了解新孵化出的小鸟是怎样获得对母亲的情感的,他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并编号.小鸭①②③刚孵化出来就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了,使它们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小鸭④⑤⑥一直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实验人员给小鸭①②③一直展示一个大气球,同时播放英国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小鸭①②③模仿英国鸭叫的声音并时刻跟随在气球左右,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印随”.
(1)“印随”可以归属于__
A、社会行为 B、先天行为(本能) C学习行为
(2)用到小鸭④⑤⑥的目的是起__作用.
(3)实验中为什么不能用两只小鸭分别进行上述两种处理?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