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目前发现有10余万片甲骨,约4500个单字。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 它是指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C. 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状况
D. 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的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2、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西汉
B.唐朝
C.两宋
D.南宋
3、到1952年底,大约有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 )
A.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 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4、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不包括下面的( )
A. 耕地面积扩大
B. 治理黄河等河流,兴修水利工程
C.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
D.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5、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设置了
A.宣政院
B.中书省
C.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
6、如图反映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
A. 打制石器
B. 磨光钻孔
C. 人工取火
D. 雕刻制漆
7、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遵义会议
8、每年清明前,来自世界各地的万余炎黄子孙聚集在河南,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应该是
A.尧
B.大禹
C.炎帝
D.黄帝和炎帝
9、下图为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图中①②应为
A.东周、战国
B.商朝、周朝
C.周朝、战国
D.战国、东周
10、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最终局势的是
A.
B.
C.
D.
11、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下列哪一现象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不相符?
A. 周平王直接管辖地区仅有洛邑一带
B. 分封制逐步瓦解
C. 各地诸侯定期向周天子进献贡物
D. 诸侯竞相称霸,操作政治局面
12、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半坡居民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居民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②① D. ②③④①
13、《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一般认为标志着中国进入“天下为家”时代的是( )
A.炎黄部落联盟建立
B.夏朝建立
C.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D.秦朝建立
14、下图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这一工程( )
A.是战国时期修建的郑国渠 B.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C.使东北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使关中平原成为一片沃土
15、如图中所示农具是唐朝发明的,它们分别属于
A.图一是耕作工具,图二是灌溉工具
B.图一是耕作工具,图二是纺织工具
C.图一是交通工具,图二是纺织工具
D.图一是耕作工具,图二是交通工具
16、考古资料表明,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农具的出土,种类、数量众多,其地域范围超过当时的七个诸侯国。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出现了诸侯争霸局面
B.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C.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
D.秦国成为最强诸侯国
17、“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监察)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官职是北宋( )
A.通判
B.转运使
C.市舶司使
D.节度使
18、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领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皇权不断加强
B.农桑经济地位重要
C.重农抑商持续深化
D.历法研究保持先进
19、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明,何为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上曰: “善!”材料中“上”指的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20、“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置特务机构 B.实行八股取士
C.设立军机处 D.制造文字狱
21、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是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22、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____”《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中①处是____。
23、我国古代历朝政府采取各种举措加强中央集权。
(1)宋朝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元朝建立后,在中央设_______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3)明朝废除_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4)清朝雍正年间,设立__________,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4、北宋时活字印刷术是__________发明的。元代__________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25、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面积迅速增长,长江下游和_____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_____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26、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
27、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的大唐皇帝-----
28、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________
29、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学案”中的问题仔细完成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地点是 ;东汉后期,政治极端腐败引发的农民起义是 。
②汉武帝时,国力 ,开始对匈奴采取攻势。相继起用 、 等将领,发动三次大战役。
③秦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秦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30、贞观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_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考试科目,______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31、
A.南昌起义(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八七会议(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三湾改编( )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D.秋收起义(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E.古田会议(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2、列举唐朝三个最有作为的皇帝?
33、三国两晋南北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王朝更迭、政权分立、江南开发、民族融合,宛若一篇瑰丽多姿的诗赋,演绎着是非与成败、悲欢与离合。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1)哪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哪一地区的联系?
(2)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迁都到哪里?为加强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实行了很多汉化措施,写出一例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材料: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5)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
(6)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