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88 年,英国发生了政变。这场政变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就取得了成功,因此历史学家称之为“光荣革命”。下列关于这次“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建立了共和国
B.国王专制统治被推翻
C.革命主力是人民群众
D.英国从此不再设国王
2、“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唐 B.宋 C.元 D.明
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挥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材料论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 )
A.影响
B.背景
C.结果
D.过程
4、以下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遵义会议 ②过雪山、草地 ③四渡赤水 ④吴起镇会师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5、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
6、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上海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7、《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最有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鼓足干劲、多快好省
B.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C.拨乱反正、尊重人才
D.造反有理、打倒一切
8、鸦片战争后,厦门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厦门又是经济特区之一。比较两次“开放”,其不同在于( )
A.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B.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C.前者取得了辉煌成果,后者成效不大
D.前者增强了国力,后者促进了中外友好合作
9、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有
①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10、《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下列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与人物搭配有误的是
A.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陈天华——《猛回头》
C.黄兴——《警世钟》 D.邹容——《革命军》
1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部门预算、转移支付等渠道,不断完善投入机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②加强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同盟会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来被孙中山概括为三民主义中的( )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13、雨果曾提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我们使用教堂的宝库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光辉奇异的东方博物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雨果所指的东方博物馆是( )
A.故宫
B.圆明园
C.颐和园
D.明十三陵
1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依法治国的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1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下列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事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北伐战争 ②西安事变 ③平型关大捷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16、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戊戌政变
D.强学会的成立
17、1949年~1979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出境人数迅速增长,有的是纯粹旅游,有的是经商,有的是求学,也有的是公务。据统计,2019年出境超过1.55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 )
A.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18、邓小平说:“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其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实现共同富裕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9、张学良先生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最大的历史性贡献是
A.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B.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
C.为抗日救亡毅然发动西安事变
D.提出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20、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点是
A. 北京
B. 长沙
C. 广州
D. 上海
2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_______制度,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_______”的伟大构想。
22、____________的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2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做出决策、砥砺前行的盛会。中共十九大指出,把______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4、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事件。
(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3)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
(4)洗雪了我国百年国耻——
25、根据描述,写出相关历史人物。
他在与英国人的“较量”中。既表现出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又表现出接纳新知的开明视野,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译了有(四洲志》。他是_________
(2)他是伟大的维新战士,放弃逃亡.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是他临刑前的豪言壮语。他是_________
(3)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是________
(4)他被誉为“北伐名将”。他率领的独立团是北伐的先头部队,战绩辉煌,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他是________
26、1995年1月_____ (人物)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_____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向中国大陆,胡锦涛与之会面,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______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8、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
29、在下列横线上填上与之对应的事件的序号
A.西藏和平解放 B.《共同纲领》 C.土地改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E.三大改造 F.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G.一五计划完成 H.中共八大
(1)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 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4) 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
(5) 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 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7)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8) 在我国建国初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30、根据以下描述,猜猜“他”是谁?
(1)他在与英国人较量中,既表现出御侮的民族气节,又表现出接纳新知的开明。他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代表作有《四洲志》。他是
(2)他出生寒微,考中状元,但并不满足于仕途。甲午战败后,他提出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本”,在家乡创办大生纱厂,主张“实业救国”。他是
(3)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然而他的生命没有像他的精神那么长久,最终亡于张作霖这个刽子手下。他是
(4)他是一个伟大的维新战士,放弃逃亡,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是他临刑前的豪言壮语!他是
31、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摘自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有采取了什么措施?
(2)中国道路来之不易。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走了许多弯路后,一次重要的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做了重大转折。这是哪次会议?工作重点作了什么转折?
(3)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比如:国防科技上,我国研制出原子弹、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谁?从他身上,你能学习到什么精神?
(4)请指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指哪些?
32、土地改革的标志性文件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3、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评价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逃生,再延续了60年。”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材料二
图一《时务报》 图二《民报》创刊号
材料三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面临的巨大压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所指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两份报刊宣传的主张有何不同?归纳它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产生的共同作用。
(3)材料三中“两个信条”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