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导演准备拍摄一部反映1949年共和国诞生的纪录片。其中,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可选的画面是( )
A.三大改造
B.渡江战役
C.开国大典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万户涕泪,一人冠冕……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为此孙中山进行的斗争是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护国运动
D.黄花岗起义
3、1924年1月,孙中山沉痛地说:当时的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你认为造成当时的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继续革命
4、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新中国成立前期,讨论如何建设新中国的问题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的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材料论述的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D.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7、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会议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 萍浏醴起义 B. 镇南关起义
C. 安庆绍兴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9、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应的政治要求是()
A. 黄浦江上建新桥 B. 粉碎“四人帮” C. 粉碎林彪集团 D. 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10、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材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1、以下表格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会议的名称应该填写为( )
会议名称: | ||
内 容 | 文件 | 《共同纲领》 |
机构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首都 | 北京 | |
代国歌 | 《义勇军进行曲》 | |
国旗 | 五星红旗 | |
纪年 | 公元纪年 |
A.一届政协
B.一届人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四大
12、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3、下列哪一条约允许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工厂?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4、1906年清廷发布上谕,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立宪派“奔走相庆,破涕为笑。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预备立宪”这个概念是立宪派领袖、《新民丛报》的主编在五年前提出的,他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袁世凯
15、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的建党精神包含( )
A.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B.国共合作,统一中国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打倒老蒋,解放全国
16、“贫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17、最早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一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五大
18、峥嵘岁月,涌现多少劲旅!“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百团大战
19、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位农民,而你的家乡在进行土地改革,你觉得哪些生产资料是你在土地改革中分到的( )
A.土地、农具、牲畜
B.农具、牲畜、房屋
C.土地、牲畜、房屋
D.土地、农具、牲畜、房屋
20、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及新界三部分组成,曾被英国长期侵占。在中国近代史上,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A.《虎门条约》 B.《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21、“国共两党恩恩怨怨八十载,两度分手三次握手解恩仇”是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生动写照。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建议下,创办“________”。1945年,蒋介石曾写道:“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这件事情指的是________。
22、徐悲鸿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 》
23、植根中华沃土,第一次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
24、1842年江南提督______在吴淞率众抵抗来犯英军,力竭牺牲。1912年,_____以同盟会为基础组建了国民党。
25、请举出与下列历史战役特点相对应的战役名称或军事行动。
(1)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计划的战役
(3)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4)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6、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请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 战争名称 | 结果 | 影响 |
1840--1842年 | (1) | 中国战败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856--1860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中国战败 |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
1894--1895年 | (2) | 中国战败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
1900--1901年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中国战败 | (3) |
1937--1945年 | 抗日战争 | (4) |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
27、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_________________》。
28、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镇压______,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______。
29、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实验;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___________—东方红一号。从1964 -1970年“___________”的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30、1971年10月25日,当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出来时,会场上沸腾了。与这一场景相关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是(____)
31、据图指出《马关条约》中被迫开放的四个商埠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
32、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爆发于何时何地?
(2)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列举一个最能体现这一运动性质的口号?
(4)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3、简述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
34、材料一
时期 | 外交转型特点 | 内容 |
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 从屈辱外交到立国外交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 |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 | 从立国外交到富国外交 | 确立了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论亲疏的外交路线:坚定奉行“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政策 |
中共十八大之后 | 从富国外交到大国外交 | 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材料二 七十年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 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时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如对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等原则始终如一的传承。
(1)据材料一,分别说明每一时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并举出一例相关外交史实。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新中国外交因何而“变”,因何而“不变”?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