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饭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看到二维码扫一扫,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网络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2、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某位国家领导人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这位国家领导人是( )
A.贺龙
B.彭德怀
C.刘少奇
D.周恩来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明定国是》
D.《奏定学堂章程》
4、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影响。下列对法国大革命进程中的大事评述正确的是( )
A.颁布的《人权宣言》,成为当今很多国家民法典的参照蓝本
B.制定的1791年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C.处死路易十六,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法国大革命开始
D.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5、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虎门销烟 B.“马神甫事件” C.禁止鸦片贸易 D.“亚罗号事件”
6、从此,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这指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深圳特区的建立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倡议“一带一路”建设
7、日本在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此后发生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8、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是( )
A.慈禧太后 B.袁世凯 C.黎元洪 D.唐继尧
9、某同学利用下边图片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题目应该是( )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10、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相互关系,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创新是动力之源
B.协调、绿色、开放是必要路径
C.共享是最终目标
D.五大发展理念本身不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反映
11、从1984到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1倍,材料直接反映少数民族地区( )
A.实行了彻底的民主改革
B.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建立经济特区
12、“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是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13、新中国建立以来,时间最长、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 文化大革命
B. 大跃进
C. 农村人民公社化
D. 除四旧
14、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15、“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下列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黄海大战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公车上书
16、下图所示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对这次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
A.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C.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D.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7、拉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 甲午中日战争
B. 公车上书
C. 创办《时务报》
D. 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书
18、在学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个单元后,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四部影片,其中不符合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是:( )
A. 《重庆谈判》 B. 《大决战》
C. 《渡江侦察记》 D. 《西安事变》
19、下表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能够联想到1978年开启了我国( )
项目 | 1978年 | 2018年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343元 | 39251元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311元 | 26112元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落实了“西湖风光、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一次峰会,是指( )
A. 上海世博会
B. 杭州G20领导人会议
C. 北京奥运会
D. 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1、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是______。
22、占领南京结束国民党政权统治的战役是_______
23、三大改造期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_________,实现和平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举是_________。
24、1928年4月朱德、陈毅的部队与毛泽东的部队在___________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1936年10月,红军主力在___________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2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④___________结合起来。
26、辛亥革命推翻了________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____的终结。
27、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是____;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是____。
28、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模范。
(1)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
(2)河南兰考县委书记,被称为“党的好干部”——
(3)被誉为“铁人”,有着艰苦创业精神的大庆石油工人——
(4)以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螺丝钉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榜样的解放军好战士——
29、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_____和胡锦涛的会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的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30、__________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938年__________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3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32、报刊——历史的记忆。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1)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⑵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其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两例。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⑶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开始于哪一次会议?
材料四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⑷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3、回答下列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谁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4、中国抗日战争历时14年,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松花江上》歌词
材料二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西北文化日报》报导的一则消息。
材料三
材料四 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材料五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都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战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歌词的描述,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一年?当时人们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消息报导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解决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人物是谁,由他指挥的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是什么?图2所示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请问这场战役是什么?
(4)材料四中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任答两点即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