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回顾历史,张謇的“中国梦”是( )
A.平均地权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变法图强
2、一部《英雄交响曲》,把一个曾叱咤欧洲政坛几十年的风云人物和一个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连在了一起。这两个欧洲同时代的人物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拿破仑和贝多芬
C.克伦威尔和贝多芬
D.罗伯斯庇尔和凡·高
3、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涌现的出色作品不包括下面的( )
A.小说《红岩》
B.话剧《茶馆》
C.电影《英雄儿女》
D.画作《愚公移山》
4、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该战役的指挥官是( )
A.彭德怀
B.李宗仁
C.叶挺
D.林彪
5、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中国20世纪50、6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A.停滞不前
B.高速增长
C.一路走低
D.曲折发展
6、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对下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场运动在上海爆发
B.运动是由学生最先发起的
C.运动后期的主力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
D.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7、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主持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指出:“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是我军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政治保证。过去我们是这么做的,现在也必须这么做。”上述材料说明古田会议( )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B.解决了如何建设人民军队的问题
C.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D.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8、“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该材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北伐战争
9、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讲道:“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 )
A.共享
B.绿色
C.开放
D.创新
10、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1、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做法是建立( )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大包干
C.人民公社“大食堂” D.农业生产合作社
12、《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动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此时先进中国人最高亢的呼声是( )
A.富国强兵
B.救亡图存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13、史学家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写道,“……他们说女子是天父所生的平等姊妹,结果天王役使宫裨至二三百人,……他们说一切土地财物是天父所赐,应该人人共享的,结果诸王和洪氏的家族贵戚,人人囊素丰盈,而南京城内的百姓弄到食甘露”。这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 领导集团的腐败
B. 革命纲领不切合实际
C. 领导集团不团结
D. 湘军的围剿
14、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栽花”是指
A.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5、1948年10月,一位战败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他感叹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6、林则徐对待“良夷”是“照常贸易”并给予保护和鼓励,对待“奸夷”则“遵照新例,一体从重惩创”。这反映了林则徐
A.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灵活 C.注重调查研究 D.赢得人民支持
17、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两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其中,“变法自强之策”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8、一位抗战老兵想返回家乡泉州参加自己母校的校庆,他的母校建于中华民国十六年,也就是公元
A. 1926
B. 1927
C. 1928
D. 1929
19、某报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提到“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 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内容,那么,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五四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20、“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革命运动仍迅速传遍全国。文中的“兵变”是指
A. 五四运动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21、图A汽车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它是在______(城市)生产的。图B是我国在______年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2、476年,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
23、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
(2)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______
(4)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______
(5)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的是________
24、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______战争,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______战争。
25、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留下足迹,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中“本大臣”指________。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
(3)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创办了汉阳铁厂,使“汉阳造”闻名天下。“他”是指________。
(4)“做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是孙中山为________撰写的挽联。
26、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______》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27、仔细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1)请在图中方框内填入相应的字母。
A、中央红军出发的地点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
(2)请指出红军长征经过地区的共同特点。
28、1915年,______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9年,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9、状元实业家______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走上______的道路。
30、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为中英“______”,中法“______”。
31、中国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分别是什么?
3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制定于何时?
33、抚今追昔,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艰辛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艰辛探索,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1958年国内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夏秋之际,各地又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据此说出我党在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两个严重失误分别是什么?
【时代楷模】
(3)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称为“铁人”和“解放军好战士”的分别是谁?在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建设成就】
(4)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高昂的热情,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列举两项建设成就并据此回答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对我们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34、近代以来,国共两党分分合合,既有佳话,又有惨剧,请根据以下材料探讨两党关系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材料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这样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材料二 读下面两幅图片
材料三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
——《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材料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恢复抗战前“一党专制,一人独裁”的局面,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较量。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1)根据材料一回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国共两党怎样的关系?从“南昌”到“井冈山”,表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材料三中的“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4)材料四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结果如何?举出“三年的军事较量”的两次主要战役。该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共关系的特点。
(6)你认为影响国共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对国共关系有何感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