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西藏和平解放 | 全国实现了统一 |
B | 抗美援朝 |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
C | 文化大革命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严重失误 |
D | 中共十四大 |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A
B.B
C.C
D.D
2、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在以后很长时期还将处于这一阶段。我国开始进入这一阶段的标志是( )
A.土地改革的顺利结束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新中国成立
3、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的( )
A.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B.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 誓死力争青岛 D.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割占了中国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5、在西欧中世纪的乡村,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在领主的统治下,组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这个“经济和政治单位”指的是
A.公民大会
B.西欧庄园
C.自治城市
D.行会组织
6、《毛泽东选集》中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1924至1927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A.创办黄埔军校 B.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C.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D.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7、“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次“行军”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B.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C.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D.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8、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30年后,中国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与其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建立自由贸易区
C.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9、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A.广开言路,裁撤冗官 B.筹建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C.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 D.兴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10、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实片《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历史情景中,不应出现的画面是
A.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B.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C.筹建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
D.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11、下列内容与西藏历史发展不相符的是
A.1950年以和平方式获得了解放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一五计划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D.青藏铁路现已建成通车
12、英雄就是照亮民族星空的灯塔。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 )
A.左宝贵
B.徐邦道
C.邓世昌
D.丁汝昌
13、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中,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②库页岛被割占
③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
14、“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思想。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①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
② | 京师大学堂 |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
③ |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 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
④ |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 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5、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平矿务局
C. 汉阳铁厂
D. 上海轮船招商局
16、右图是1921年7月,停泊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它见证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B.北洋水师的覆灭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7、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有关( )
A. 进行了土地改革 B. 粉碎了“四人帮”
C. 实行了改革开放 D.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读下表,分析2003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世界排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2003 | 2005 | 2006 | 2007 | 2010 |
国内生产总值 (万亿美元) | 1.64 | 2.26 | 2.71 | 3.49 | 5.93 |
世界排名 | 6 | 5 | 4 | 3 | 2 |
A、实行包产到户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改革开放 D、国有企业改革
19、2020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纪念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人文主义
B.三民主义
C.自由主义
D.马克思主义
20、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时强调,要“把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重点强调了
A.新发展理念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它规定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4年,《____》颁布,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2、1956年,________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3、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________》。
24、【协商谈判·和平统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________。
25、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区域是_________;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改革率先从_________开始。
26、(1)公元前3100年左右,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建立起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金字塔是这一王国的文明象征,那么,这个奴隶制国家是_____。
(2)基督教的创始人是传说中的_____;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____。
(3)文艺复兴的先驱是_____,其长篇诗作是_____。
27、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如上图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重新分割世界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指德国、意大利和__________。三国协约指英国、法国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战争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__________。 战后在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是__________,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__________等条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__________”的目的,使__________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上图所示的是第__________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标志着此次战争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英美盟军成功登陆法国__________,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夹击中。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__________。战争中也是世界上唯—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__________。
28、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是指_________;随后的十年探索,我国在_________工业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29、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______”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0、由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因此,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这一法律文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___,消灭地主阶级的事件是________,因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31、五四运动后期,哪一群体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的哪些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简述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32、近代的中国历史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西方殖民者贪婪无耻而清政府又腐败无能,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人民心里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痕。让我们通过不平等条约来了解这段历史。
问题一:领土丧失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清政府被迫割让了什么地方?
(2)中国近代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3)哪次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问题二:巨额赔款
(4)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是哪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多少?
问题三:主权进一步沦丧
(5)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哪次侵华战争之后?
问题四:社会性质变化
(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请说出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7)《马关条约》的影响?
五:认识提升
(8)结合上述条约的学习,简单谈谈你的感想。
3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引领了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的完成对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后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指的是什么事?
(3)材料三中的“强国富民的道路”指的是哪一道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