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与该条约相关的内容是( )
A.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2、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中国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统治的……无史时代已经结束,中国人民已由过去被压迫被剥削的奴役地位,一跃而成为现在管理国家政权的主人翁。材料中的“伟大事件”是指(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日战争的胜利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
A.人民幸福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社会和谐
4、在中国的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李大钊
D.鲁迅
5、下表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现象的变化,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时间 | 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 | 计划管理的商品 | 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 |
1985年 | 120种 | 188种 | 70种 |
1987年 | 60种 | 23种 | 36种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
B.改革范围由沿海到内地
C.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退出
6、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
A.1955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 年
7、下列哪次会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2017年4月26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中国海军力量将大大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A. 北海舰队
B. 东海舰队
C. 南海舰队
D. 华东军区海军
9、“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民主革命的涛声已经隐约可闻。”文中“民主革命的涛声”可能是( )
A.《资政新篇》的编写
B.《民报》的发行
C.《国闻报》的发行
D.《时局图》的发表
10、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黄埔军校的创办
11、为实现皇帝梦,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人是( )
A.孙中山 B.黎元洪 C.袁世凯 D.黄兴
12、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
A.武昌起义成功
B.中华民国建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袁世凯称帝登基
13、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
A. “文化大革命”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4、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某班同学在学完“三民主义”相关内容后,对“三民主义”作了以下解释,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代表维新派的进步思想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
C.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D.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在
A. 瑞金
B. 南京
C. 北京
D. 广州
16、民国三年,政府编制了一套《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课文中有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内容,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文章,还有不少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这套课本的出现最能反映
A.洋务运动新式学堂的创办
B.戊戌变法受思想启蒙的影响
C.辛亥革命树立社会新风气
D.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宣传
17、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北洋军阀内部分裂
B.没有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C.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8、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建立了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抵制作用
19、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言,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3G”、“……style”等。我们通过流行语言的变化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言符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有( )
①“人大” ②“大包干” ③“公私合营” ④“放卫星”
⑤“经济特区” ⑥“下海” ⑦“政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②⑤⑥
2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新文化运动中,______(人物)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22、近代史上查禁鸦片、领导销烟、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______ ;发动金田起义、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 ______ 。
23、黄海海战中,与舰同沉,壮烈殉国的英雄是________。威海卫战役中,_________舰队全军覆没。
24、变法图强为目标,挽救危亡看康梁的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袁隆平因为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________之父;王进喜在环境恶劣条件下艰苦奋斗,被誉为________。
26、《___________》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27、1860年,____________火烧圆明园。1900年____________占领北京后,采取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凶恶本质。
28、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________三个阶段,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29、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 。
(2)提出“实业救国”,放弃高官厚禄的状元实业家是 。
(3)甘愿成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的是 。
30、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所有制。
31、自古以来,中国就注重对外交往。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32、1840年至1901年的六十余年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欺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
请回答:
(1)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次战争?战后签定什么条约?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19世纪中期的侵华战争中,俄国侵华与英、法相比,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清政府在哪一次战争中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举这场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二人)
(4)列强在侵华战争中,既有矛盾又相互勾结。指出列强联合侵华的两次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5)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你的依据是什么?这场战争中出现的民众反侵略活动是什么?
(6)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抗争史。学习这段历史,你对其中哪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或对哪一位爱国志士印象深刻?从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分别举出材料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名称。
(1)自强求富:名称
(2)变法图强:名称
(3)民主革命:名称
(4)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什么精神?
34、中国近代史,既是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常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征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1)材料一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 “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