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电视台每年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人物。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39年最有资格当选感动人物的是( )
A.奕䜣 B.关天培 C.林则徐 D.陈化成
2、(题文)下列城市不属于《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
A. 厦门 B. 南京 C. 宁波 D. 上海
3、法国联合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的借口是 ( )
A. 林则徐禁烟 B. 亚罗号事件 C. 马神甫事件 D.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4、新闻界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是( )
A. 渡江战役的胜利 B. 新中国成立 C. 西藏和平解放 D. 三大战役的胜利
6、中国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爱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多党合作制度
8、在长征途中,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的军事行动是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渡过金沙江
D.翻过大雪山
9、1958年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和碰到的情况有
①我国农村“分田分地正忙” ②我国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报刊上的新闻很夸张,不可信 ④中学生参加了火热的“文化大革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主观的“历史解释”,形成自己的主观评判、逻辑推理、意义界定,形成独具特色的想法。请你为材料“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提炼适当的历史观点( )
A.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B.建设经济特区有利于中国的繁荣富强
C.深圳特区毗邻香港
D.1980年中国在深圳、珠海等建立经济特区
11、“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这首旋律优美、感情真挚的江西民歌,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它发生在(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旧民主主义时期
12、下列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习近平 D. 周思来
13、“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井冈山会师 B.红军反“围剿”战争 C.红军长征 D.辛亥革命
14、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采取的政策是 ( )。
A.不抵抗政策
B.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积极抵抗政策
D.消极抵抗政策
15、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立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16、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生在1910年
②推翻了清王朝
③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④建立了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与以下成就直接相关的是
A.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一五”计划
18、1949年9月,在新中国的曙光喷薄而出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大势、团结各方,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创新纪元的伟业。下列与此次“伟业”相关的有( )
①中心议题是建立新中国
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具有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它的前身是()
A.罗马帝国
B.波斯帝国
C.马其顿王国
D.古巴比伦王国
20、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过程中,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有
①陈天华 ②梁启超 ③康有为 ④章炳麟 ⑤邹容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
21、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戊戌六君子遇害,变法失败
22、1949年,在北平召开一届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____作用。
23、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公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_ 。
24、《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陈独秀创办的《______》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25、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区域是_________;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改革率先从_________开始。
26、背景:日本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 _______;加紧进攻敌后抗体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________。
27、评价:积极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性质:___________
局限性: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28、在上甘岭战役中,战斗英雄_______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党的好干部”_______。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为代国歌。
30、______________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______________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31、近代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法战争(1883—1885年)结束至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爆发,此前屡遭西方列强蹂躏的清政府,在这十年时间,几乎风平浪静。但是除了洋务运动稳步推进外,清政府更加偏离世界发展大势。面对蓄谋侵华已久、虎视眈眈的日本,慈禧太后玩弄权术,打压光绪帝,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大搞生日庆典;主战派与主和派盲目争斗内耗;李鸿章寄希望于外国调停,不做积极备战;部分士兵贪生怕死,听闻要去前线就嚎啕惊叫;普通民众不知有国不愿当兵……
——摘编自《人民网·文史频道》
材料二
驻守宛平县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前线
材料三 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写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材料二图片记录的情景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哪一事变有关?该事变有何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32、历史地图属于辅助性的学习资料,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承载着历史的印痕,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一提炼几条有效信息。(至少三条,可以从地理分布、发生的革命事件等方面去考虑。)
(2)观察图二,回答问题。
①写出下列路线图中A、B、C三处红军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
②写出B处重大军事行动的意义。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困难?(至少写出2个)
(4)红军长征的胜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
33、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时间 | 条约名称 | 影响 |
1840-1842 | 南京条约 |
|
1894-1895 | 马关条约 |
|
1900-1901 | 辛丑条约 |
|
3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之中。近代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鸦片战争则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连、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列举一位英勇抗争的爱国将领。
(2)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通过这个条约,英国割占了我国哪个地方?
(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
(5)以史为鉴,你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