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东营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运动是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 2、1947年夏,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解放战争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的事件是

    A.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

    D.千里挺进大别山

  • 3、中国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4、中朝军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朝鲜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A.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联合国军”退回到“三八线“附近

    C.司令官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

    D.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 5、南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下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②《南京条约》签订

    ③南京大屠杀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A.④①②③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 6、鲁讯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其中“民国六年”指的是

    A. 1915年

    B. 1916年

    C. 1917年

    D. 1918年

  • 7、在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资料,如国民党当年发给毛泽东的工资条;还有周恩来、董必武、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共重要领导人物的亲笔文件。这些文物(       

    A.是研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史料

    B.反映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曲折历程

    C.见证了国共斗争的激烈性与残酷性

    D.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史料

  • 8、1893年,中国消费品原料进口占总进口总额的13%。到190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2.3%。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

    B.《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

    C.《北京条约》规定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D.《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9、美国记者史沫莱特曾对一场战役作了这样的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 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

    B. 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 其目标是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D.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0、黄埔军校与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

    A.结构较完备

    B.采用新式武器,引进西方训练方法

    C.由国共两党合办,并聘请苏联教官

    D.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

  • 11、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发明和使用的一种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顺序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2020年是庚子年,晚清李希圣著有《庚子国难记》,该作品记载的应该是(     

    A.旅顺大屠杀

    B.台湾被割占

    C.八国联军侵华

    D.《辛丑条约》签订

  • 12、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在哪一口号的指导下进行的(   )

    A. 科学   B. 求富

    C. 自强   D. 民主

     

  • 13、五四运动的口号中最能反映其性质的是( )

    A.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 “废除二十一条”   D.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14、毛泽东关于近代史上两位人物评价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B.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C.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D.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 15、1983农民形象的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承包责任制的(     

    A.背景

    B.过程

    C.意义

    D.条件

  • 16、我国疆域广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像“海棠叶”,可后来变成了“大公鸡”。中国版图的缩小与哪个国家关系最大

    A. 英国

    B. 日本

    C. 俄国

    D. 法国

  • 17、蒋介石电文:“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 18、“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他认为变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缺乏思想动员

  • 19、北洋军阀分裂时期,控制着北京政府和东北的军阀分别是( )

    A. 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   B. 皖系段祺瑞、滇系唐继尧

    C. 直系冯国璋、直系曹辊   D. 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

     

  • 20、某中学八年(2)班学生进行题为《改革春风》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帮助他们为图2---配一个人物图片,他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积极影响: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______的汪洋大海之中。

     

  • 22、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什么?________

  • 23、1875年,清政府任命______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______”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

  • 24、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1951年,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事件是________

    (2)1961年,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是________

    (3)1971年,中国外交重大胜利的事件是________

  • 25、虎门销烟的领导者:________________

  • 26、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始于

  • 27、开展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在____________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____________战争。

  • 28、周恩来总理被称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他提出的(     )方针,为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 29、____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30、洋务运动中的第一个近代外交机构是1861年设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

    (1)三大改造指的是国家对哪三个行业的改造?分别通过什么方式完成对这三大行业的改造?

    (2)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 3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简述其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见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 33、中国的近代化既是学习西方的过程,也是探索救国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哪次运动标志近代化的开端,它主要在哪个方面学习西方?

    2)谁领导的什么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制度的尝试

    3)陈独秀等人掀起什么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它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5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二、三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四: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说说北伐战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两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

    (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