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之洞为使汉阳铁厂放在湖广总督府鼻子底下,厂址选在地势低洼,离煤铁资源很远的地方,仅垫高铺平就花三十多万两银子,资金远超计划,只好一再追加。这反映出洋务派
A.军事企业产品面向市场
B.企业资金严重匮乏
C.企业深受外国势力操控
D.企业管理封建落后
2、“林则徐从其翻译资料中,已经得知英国以贸易立国,对华茶叶贸易获利尤大。因此,林则徐认为,即便鸦片走私之利断绝,英国也不致于与中国决裂。”这表明( )
A.林则徐已经开始开眼看世界
B.林则徐并未认清英国对华侵略实质
C.英国本意并不想与中国开战
D.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3、2018年6月9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并致祝酒辞。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区域合作步伐,以更有效地把握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抵御各种风险与挑战。下列事件体现中国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行动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国与美国建交
C.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4、当今的中国外交展示给 世界的是合作、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
A. 第 29 届联大 B.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C. 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D. 万隆会议
5、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鼓励推荐人才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盐铁官营
6、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下表显示的中美贸易趋向,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
1972 | 60 | 32 |
1975 | 304 | 156 |
1978 | 865 | 324 |
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交
D.冷战结束
8、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与材料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密切相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1954年,全国人民对首部宪法草案进行过三次大讨论,包括各大城市组织各民主党派、各民族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代表共八千余人参与的第一次讨论。这说明该宪法的制定
A.体现中国人民的意志
B.遵循西方国家的民主原则
C.体现《共同纲领》的内容
D.体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的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青年杂志》
13、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A.改革开放新时期
B.文革时期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14、如图是创作于1898年的政治漫画《东亚时局形势图》,著名诗人黄遵宪题诗云“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B.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沙俄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D.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
15、下图是1936年12月某日的报纸,报纸的标题是《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与报纸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东北易帜
B.西安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16、下列人物中,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陈独秀
D.孙中山
17、“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喜事”指( )
A. 抗日战争胜利 B. 西藏和平解放 C. “一国两制”提出 D. 香港、澳门回归
18、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
A. 百团大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战
19、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开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中国人民的斗争也由此进入了新阶段。材料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B.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0、2021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中赞扬,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先生,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
A.宣告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终结
B.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开启了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工业近代化
21、1987年__________(会议名称)明确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即以__________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__________。
2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1949年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_____》确定的。
23、____________年4月,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率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苦战一昼夜,起义失败。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__________”。历史上称这次起义为“黄花岗起义”。
24、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曾经割走中国大片领土。请你说说与下列岛屿被割占得相关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1)香港岛:________战争,《________条约》。
(2)库页岛:________战争,《________条约》。
(3)台湾岛:________战争,《________条约》。
25、清政府割领土给沙俄面积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___》,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_________________》。
26、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____________________》,轰轰烈烈的__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
27、________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是孙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________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这样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28、指出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1)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近程导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
(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错误: 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
29、诗歌中蕴含着历史。阅读下面的诗句,写出相应的内容,
(1)“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足对虎门销烟英雄的赞颂•
(2)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笞案.
(1)面对刽子手, 仰天长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故!快哉!”
(2)九一八亊变后,中国并产党派 等人组织抗日游击队,抵抗日本的役略.
(3)1940年,八路军以 为总司令发动了百团大战,增强了人民的抗战信心。淸末状元实业家张赛提出“ ”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
30、填空题。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中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列举出三次运动的主要参与者。
洋务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文化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法成功,进行了哪些宣传组织工作?戊戌变法的经济和文教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2、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线索,一条是列强的侵略,一条是中国人面对侵略的抗争,请回答:
(1)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2)1919年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学生的爱国运动,请写出这场著名运动的名称?该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
(3)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国共两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重大贡献,请分别列举国民党、共产党在军事上的贡献一例加以说明。
33、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以及形成的核心领导人。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