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保定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政治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2020年12月13日,又是一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强大国家,维护和平,是我们青少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我们才要肩负起对国家的责任

    B.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只须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C.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必须一心为国,不谋求任何个人利益

    D.一个负责的公民,要在紧要关头,临危不惧、承担责任。

  • 2、关于网络交往,比尔·盖茨曾说:你甚至不知道和你交流的对方是一条坐在电脑前会敲击键盘的狗。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

    B.网络交往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

    C.网络交往都是虚假的,毫无真实性可言

    D.网络交往可以实现人和动物的交流

  • 3、2023年4月23日至25日,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开幕,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作为承办单位之一,为大会提供全程技术支持,打造“云上大会元宇宙分会场”,科技助推全民阅读发展。这表明(     

    A.网络为文化传播搭建新平台

    B.网络使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阅读

    C.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D.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 4、76岁时,沈忠芳离开岗位,回到了亏欠太多的家庭,直到这一天,他也没法和孩子们说自己到底在干什么。隐姓埋名60载,再回首已是暮年。他在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方面持续深耕,刻苦攻关,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航天武器事业。对此,你的感悟是(     

    ①艰苦奋斗,用实干开创美好未来

    ②要以国家事业为重,忽略家庭

    ③要关心国家发展,立志报效祖国

    ④应心怀爱国情,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名言警句都渗透着劳动者的智慧,下列解读对应准确的是(     

    ①国兴我荣,国衰我耻——平等对待他人②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会欣赏他人

    ③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相互的④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文明有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6、中学生小刚不认真学习,结交不良朋友,经常逃学,喜欢奇装异服,喜欢炫耀。先是为了筹钱进网吧,有小偷小摸行为,后来为了购买高档智能手机,使用暴力手段持刀抢劫,将一妇女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刑。这警示我们

    ①一般违法必然会演变为犯罪            

    ②未成年人上网是犯罪的主要原因

    ③要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④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7、期末复习,明明结合教材梳理各单元的关键词,形成知识细目表(如下所示),你认为他梳理的单元题目与单元关键词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序号

    单元题目

    单元关键词

    走进社会生活

    个人与社会关系、养成亲社会行为、网络是把双刃剑

    遵守社会规则

    尊重他人、以礼待人、法不可违、关爱他人

    勇担社会责任

    角色与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关心国家发展

    维护国家利益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实干创造未来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8、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中,15年不离不弃,暖心陪伴“瓷娃娃”的重庆“同桌奶奶”李贤菊,以实际行动传扬了关爱他人的中华传统美德。这启示我们(     

    A.心怀善意,讲究策略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关爱他人,收获幸福

  • 9、2023年9月18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余华英拐卖儿童罪一案。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此案例告诉我们(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③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属于主刑

    ④一切触犯刑法的行为都要受到主刑和附加刑的处罚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 1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句话告诉我们(   

    A.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B.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C.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完全不同的

    D.国家利益可以代替人民利益

  • 11、下列诗句能直接体现国家利益至上的一组是(     

    ①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④寸寸山河寸寸金,倚离分裂力谁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 12、下边是某社区张贴的“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志愿服务招募通知。同学们纷纷对此发表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招募“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志愿者通知值守地点:

    社区垃圾桶旁

    招募对象:社区中学生

    值守时间:周日7:00——19:00岗位描述:

    看桶:开展“桶边”宣传。

    守桶:开展“桶边”指导。

    护桶:开展“桶边”清洁。

    ①这种志愿活动一般都是成年人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②在值守活动中,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得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参与值守等志愿活动,既是亲社会行为的体现,也是一种学习

    ④参与值守活动时,出于卫生的考虑,我尽量只做看桶和守桶工作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 13、罗某在网上使用侮辱性语言抹黑中国人民志愿军“冰雕连”英烈,造成恶劣影响,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侵害英烈名誉、荣誉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这告诫青少年(     

    A.坚决守护个人信息,不要泄露隐私

    B.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应遵纪守法

    C.积极维护网络安全,主动严格执法

    D.网络世界自由无限,能畅所欲言

  • 14、下列关于自律和他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律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

    B.他律变为自律,表明我们逐步走向成熟

    C.他律就是严于律己,但是其作用有限

    D.缺乏自律的人,需要依靠他人来管束

  • 15、“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子女;在学校里,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也是其他业主的邻居。”这说明(     

    ①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②每个人都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的身份是相同的

    ④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6、某校八年级(2)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如下),受到各方好评。这一活动启示我们要(       

    发现

    观察到“餐饮浪费”等现象

    确定“光盘行动”研究主题

    调查

    研究政策实施调查

    了解情况做好记录

    建议

    运用知识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形成报告

    ①在社会大课堂中成长       ②关心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③积极参与制定法律          ④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7、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3年4月15日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总体国家安全以军事安全为基础

    B.一切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C.公民有拍照的权利,有权拍摄军事设施

    D.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 18、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限制自由是遵守规则的目的

    B.遵守社会规则主要依靠他律

    C.良好的社会秩序是自然形成的

    D.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 19、儿歌“挖呀挖”曾火遍全网,也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在学生中传唱。“在社会生活中挖呀挖,挖出了规则遵守它;在社会主义道德中挖呀挖,挖出了诚信践行它;在网络世界中挖呀挖,挖出了正能量传播它”……这段歌词蕴含的道理是(     

    ①社会规则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②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③要培育新时代网络道德风尚,争做好网民       ④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20、2022年,第27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的主题是“共防共治学生欺凌,共建共享和谐校园”。对校园欺凌现象,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①校园欺凌行为可能会受到刑法的制裁

    ②碰到他人受欺凌时一定要不顾一切,勇往直前

    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就能消除校园欺凌现象

    ④校园生活中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警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辨析题 (共3题,共 15分)
  • 21、[权利有界心中有法]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对一些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不听管控、随意外出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公安机关予以依法处理。“外出旅游、回家探亲是我的权利,我想回家就回家,你们管不着。”

    结合材料,请你从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 22、请你对下面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

    甲: 法律规范不可违, 遵章守法促和谐。

    : 犯罪陷阱要远离,不良习气莫在意。

  • 23、2004年12月,出租车司机高海军急送一名临产的孕妇而连闯红灯。后来,交警欲对其进行处罚。高海军认为救人比什么都重要,应免于处罚。但最后交警还是对他做出了处罚。

    交警的做法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24、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创造出奇迹来。为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某校八年级2班就我与责任为题,积极开展了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第一小组同学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2014年11月8日 ,株洲T2路公交司机唐迪生驾驶中突发心肌梗死,脸上冒汗,胸闷心悸, 在急救的黄金10分钟里,他强忍病痛,最终选择的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条不紊地停稳车辆、拉好手刹,并疏导乘客安全地下车换乘,乘客全部安全下车后,他倒在车厢里,后来抢救无效,遗憾离世。

    1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好司机唐迪生的壮举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第二小组同学还通过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如下信息:

    履行责任

     

    从未履行过

    偶尔履行

    多次履行

    对家庭

    60%

    10%

    30%

    对学校

    50%

    40%

    10%

    对社会

    95%

    5%

    0%

    2分析以上信息,你认为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身上存在什么问题?2分

    3请分别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三个角度谈谈怎样解决第二小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6分

     

  • 25、围绕成功与生活态度,某小组收集到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材料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材料三:没有目标的生活,犹如没有舵的船。生活而无目标,犹如航海而无指南针。

    ——英国格言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三则材料分别告诉我们在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上应该培养哪些优良品质?

    (2)我们青少年学生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 26、教材P12、P13探究与分享

    (1)政府开通这样的网络渠道有什么作用?

    (2)各级政府门户网站都会有类似“联系我们”“网上投诉”“市长信箱”等链接。请你了解使用方法,并就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尝试向有关部门反映。

  • 27、材料一日本政府于2012年9月11日宣布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谓国有化,此举一出,立即引起中日关系陷入僵局。

    材料二为了抗议日本政府的购岛闹剧,中国人民自发地抵制日货。据了解,日资品牌包括化妆品、餐饮、汽车、旅游等行业,销量均出现大幅下跌,家电领域也遭受重创。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降温,日本大型企业纷纷陷入困境,日本经济随之衰退,日本民众的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

    材料三2012年l1月2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徐砺寒在上学途中骑自行车撞坏停在路边的宝马车之后,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并留下了一张附有联系方式的致谦纸条。被撞车主感动之余主动不让徐砺寒赔偿网友们纷纷感慨,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美好。请运用课本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二是如何体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的?4分

    2有人认为只要重视行为的过程中的及时调控,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请结合课本第七课《行为与后果》的相关知识,评价这一说法。5分

    3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课本第一单元《自立自强》的有关内容,说明青少年在提高责任能力方面必须做好哪些准备?3分

     

  •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11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将宪法实施和监督提高到新水平。

    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维护宪法的权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40
题数 28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