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中,有位皇帝御驾亲征,他就是()
A.乾隆帝
B.康熙帝
C.顺治帝
D.雍正帝
2、《宋史·职官志》记载,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知州权力
C.削弱宰相权力
D.提高行政效率
3、“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歌词,它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编成的,并广泛流传到今天。其实,赵州桥并不是鲁班修建的,它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
A.李冰
B.贾思勰
C.僧一行
D.李春
4、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该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推广种植高产作物,那么,当地推广种植的高产粮食作物有(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 甘蔗
④棉花
⑤茶叶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②④⑤
5、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历史人物阿保机,元昊和阿骨打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制文字②建立政权③发展生产④与汉族政权友好往来⑤少数民族杰出首领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⑤
6、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隋文帝是个英明的皇帝
B.陈后主荒于政事
C.统一全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D.隋朝军队英勇善战
7、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 南宋建立
B. 宋金和议
C. 郾城大捷
D. 澶渊之盟
8、明末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率领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欢迎和拥护的闯王(如图)是
A.高迎祥 B.刘宗敏 C.李自成 D.张献忠
9、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
B.重武轻文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10、下图的艺术形象出自于有“国剧”之称的某剧种,它是清朝时期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而形成的。这一剧种指的是( )
A. 散曲 B. 京剧 C. 南戏 D. 元杂剧
11、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说明他认识到
A.人民力量的伟大 B.要笼络地方官员
C.要遵循自然规律 D.加强边疆的管理
12、今天,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保留着为纪念下图的人物而命名的“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13、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自治区,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形成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14、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出现在
A. 隋朝初年
B. 隋朝末年
C. 唐朝初年
D. 唐朝末年
15、归纳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闭关锁国 D.和平共处
16、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写道:“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作者意在强调元杂剧
A.源自于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C.真实记载了元朝的四等人制
D.深刻体现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1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举办一期“隋唐书画展”,下列人物作品可以参展的是( )
①白居易 ②颜真卿 ③欧阳询 ④吴道子 ⑤阎立本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18、郑成功对部下分析台湾形势时说“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近为红夷所占,城中夷伙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其中“红夷”是指( )
A.葡萄牙殖民者 B.荷兰殖民者 C.西班牙殖民者 D.英国殖民者
19、清朝人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记述:“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根据材料推断,明太祖为“愚天下之心”而采取的“取士”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D.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20、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即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C.减轻刑罚
D.微服私访
21、填空题。
政权名称 | 建立者 | 都城 | 民族 | 建立时间 | 灭亡时间 |
隋朝 |
|
| 汉族 |
|
|
唐朝 |
|
| 汉族 |
|
|
北宋 |
|
| 汉族 |
|
|
辽 |
| 上京临潢府 |
| 10世纪初 |
|
金 |
| 会宁 |
|
| 1234年 |
西夏 |
|
|
| 11世纪前期 | 1227年 |
南宋 |
|
| 汉族 |
| 1276年 |
2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填空题
(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____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加以管理。
(3)经济重心从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到____最终完成。
(4)元朝设置____,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娱乐兼商业场所____。
24、 根据描述写出相应的地名.
(1)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出现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
25、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境条约《______》,这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6、辽太宗时,占领_______,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7、宋太祖为强化中央集权,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上设置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8、填空题从唐至清的历代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从而有效保证了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请在下列空中填出正确内容:
(1)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实行(_______)的政策。
(2)元朝在新疆设立(_______)机构进行管辖,在西藏设立(_______)机构进行管辖,在台湾地区设立(_______)机构进行管辖。
(3)清朝为安定边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设置(_______)加强中央对台湾的管辖;册封(_______)、(_______),设(_______)大臣,颁布(_______)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_______)叛乱,平定(_______)叛乱;设(_______)将军加强对新疆管辖;(_______)部回归祖国。
29、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史称“_____”。
30、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907年建立后梁政权——
(2)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
(3)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4)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31、连线搭配: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请将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成就连接起来。
毕昇 著有《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 被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著有《农政全书》
徐光启 著有《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宋应星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32、列举为削夺地方割据势力,北宋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在隋唐发明印刷术的基础上,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其“板印刷,一板已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而且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元朝时,王祯又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了排字“转盘”。
——《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词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活字印刷术具有什么优点?发明者是谁?该发明有什么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方面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4)请根据材料四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