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建设中有无数个“第一”,下列各项“第一是”中,哪项不是一五计划中取得的
A. 第一辆汽车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 第一座长江大桥
D. 第一颗人造卫星
2、中国著名医药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D.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下列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拨乱反正、国企改革 B.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C.计划经济、不忘初心 D.三个代表、科学发展
4、下图一组图片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 B.标志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下图是王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提纲: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1992年南方谈话 5.党的指导思想 |
A.建国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6、2017年,随着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人们热议的话题为
A.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 B.毛泽东思想、武装割据
C.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小康社会
7、从1997年的十五大到2017年的十九大,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先后发生了四次变化,但其内容的一脉相承性从根本上反映了
A. 指导思想就是各阶段领导人的思想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C.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成不变的 D. 中国逐渐转向资本主义道路
8、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
A.北平和平解放
B.西藏和平解放
C.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
D.土地改革的完成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
A.农村改革 B.城市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 D.经济特区
10、如下图,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购物付款时扫一扫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11、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新中国的成立 C.《共同纲领》的颁布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2、“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该材料中的战争总司令是( )
A.彭德怀
B.陈毅
C.周恩来
D.毛泽东
13、下列对文化大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 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
C. 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D. 是一场文化领域的革命
1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七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 )
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
16、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A.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勇往直前
17、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起发誓,签下分田到户“生死契约”,关闭了一扇门,又开启了一扇门。这里“关闭的门”和“开启的门”分别指的
A.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制度
B.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土地私有制、土地公有制
18、1971年10月25日,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坦桑尼亚代表穿着“毛制服”与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这一历史画面的出现是因为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庆祝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下图笔记的主题是
A.“三个代表”
B.科学发展观
C.“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20世纪末,为了帮助西藏、新疆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这反映的政策是
A.“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 C.“三不”政策 D.西部大开发
21、下图人物是_____,他最大的贡献是成功培育出______。
22、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_____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_______,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内涵:“一国两制”就是在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和平统一、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有利于实现经济的____和稳定髙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4、农业科学家________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70年代初________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5、观察下图,在图上相应位置填出下列地点的英文代号:
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图
A.中朝边境:鸭绿江
B.《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地点
2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 (制度)。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7、全方位外交: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________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8、邓小平提出的“____”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____”,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29、1924年,_____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孙中山又创办了_____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30、填空题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他的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
(3)(______)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且在中共(______)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其实行(______)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1、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距今有多少年————
3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重要的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哪些曲折?这一曲折过程可以使你得到哪些认识?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33、中国入朝作战军队的名称是?司令员是谁?把敌人赶回到哪个分界线附近?
34、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
(2)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两位在此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出自哪部法律文献?由此我国进行什么改革?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