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做铺垫。这是陈说不仕的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斥责化为同情怜悯。
B.第2段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为下文设置悬念。此中既有对朝廷的报恩之情,又有对祖母的亲情。身处两难境地,却两情毕现。
C.针对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作者终于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那就是儒家的“以孝治天下",祖母病重一节,写得委婉动人,字字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D.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行文。作者在终养祖母有碍报效国家的情况下,坚决放弃飞黄腾达的机会,选择了徇私情、尽孝心,感人至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成功是需要机遇的,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和杜甫都已去世。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正好适逢其时。
B.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但在内容和悄调上很不相同。
C.白居易之所以能在诗歌创作上登上峰巅,青史留名,是因为离不开他的一身正气和完美人格。
D.纪录片《白居易在龙门》以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等为主线,以旁白介绍加配乐的形式展现了他坎坷多难、跌宕起伏的一生。
3、下面语段中,填入“(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他的一生,不断地与奇迹相遇。这双眼见证过越王勾践剑出鞘时的锋芒,两千年一遇绝无仅有( )这只手温柔地拂去了云梦秦简的尘埃,澄清了历史,将真相揭开!
A.句号
B.分号
C.叹号
D.逗号
4、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 (1)中秋 (2)重阳 (3)除夕 (4)元日
B. (1)重阳 (2)中秋 (3)除夕 (4)元日
C. (1)重阳 (2)中秋 (3)元日 (4)除夕
D. (1)中秋 (2)重阳 (3)元日 (4)除夕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标准化考试 ① 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 ② 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 ③ 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④ 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 ⑤ 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 ⑥ 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之所以 | 因此 | / | 但 | 但 | / |
B | 因此 | 虽然 | 当然 | 但 | / | 却 |
C | / | 之所以 | 虽然 | 可 | 而 | 却 |
D | / | 由于 | 当然 | 可 | / | 却 |
A. A B. B C. C D. D
6、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骑一头蟋蟀夜行
宋长征
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骄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这是民谚的一种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周作人在《知堂随笔》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来。
⑦最近有消息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在泰安泗店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少收入在一万五以上。”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当蟋蟀成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于是,我在百度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高达5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候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见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患意识。
⑩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分析环境特点和作用)小说开头一段的画线语句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概括第⑧段运用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作者直接点明醉翁亭所在具体位置的两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疫情暴发初期,面对危险的形势,无数医务人员勇当“逆行者”,究其原因,正是对应《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因此有的灾祸并不躲避。
(3)《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了一位抱着小孩的贫苦妇人,对她的动作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子豪迈豁达,历经沉浮,都能自我排解,但他扣弦而歌的两句歌词,却能隐约透露他对皇帝看重他的期盼,这两句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经过赤壁古战场时,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自己曾捡到的三国时期的兵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引述《谐》之言,为读者展示了大鹏鸟凭借六月大风,以“_________,________”的雄姿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
(2)丽仔道元在《三峡》中写山,先正面描写山之相连和高耸,再用“_________,________”侧面烘托,表现出三峡的雄险气势。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融追忆过往和感慨当下于一体,巧妙借助地名,点出形势险恶和境况危苦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清新隽永的语言,细致贴切地描绘出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有这样一种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小舟正是诗人人格的写照,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茵”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今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下列诗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愁予:使我发愁
B.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期:约会
C.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荒忽:迷迷糊糊的样子
D.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容与:宽容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思慕向往之情的诗歌,描述了他们彼此相爱却思而不见的情形。
B. 第一节主要写湘水男神焦急地等待着女神的到来。
C. 第三节写湘水男神幻想与女神相会的情景。
D. 第四节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湘水男神终于与女神相聚。
13、(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赈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B.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C.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D.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2】(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居家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 “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 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 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 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他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请根据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