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有关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红楼梦》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B.晚年的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完成了小说《红楼梦》的创作
C.清代的戏曲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原流行于杭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D.昆曲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C. 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 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3、“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新中国起到临时宪法作用,它制定于( )
A.1949年9月
B.1953年1月
C.1954年9月
D.1956年9月
4、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A.
B.
C.
D.
5、下列事件中,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有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土地改革
③农业合作化运动
④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调整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6、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 ②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③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④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A.③②①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7、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据你推测,下面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凋蔽
B.土地革命,国家稳定
C.“大跃进”,信心膨胀
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
8、下列不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是( )
A.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采用公元纪年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9、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也是广西解放70周年,这两地分别是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它们的相同点是( )
A.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都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都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
10、下列流行语符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有( )
①“经济特区”②“公私合营”③“包产到户”④世贸组织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
11、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
A.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 C.一个中国的原则 D.加强经济合作
12、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是在
A. 1984年
B. 1987年
C. 1997年
D. 1999年
13、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有关数据编制的,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率表。该表中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增长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收入 | 农村(家庭收入) | 17.6% |
城镇(职工工资) | 8.0% | |
消费水平 | 农村 | 8.9% |
城镇 | 4.5%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土地私有制的实行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4、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
①高指标
②瞎指挥
③浮夸风
④共产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5、民族精神是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在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中华儿女身上,我们看到的民族精神是
A. 抗美援朝精神
B. 五四精神
C. 抗战精神
D. 长征精神
16、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7、观察下图,图中所示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
D.经济体制改革
18、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后一个“体制”指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 D.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
19、“两弹功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 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共同体现出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
A.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 保家卫国,不怕牺牲
C.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D.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20、从1985年起,我国相继在沿海地区开辟了经济开放区,其中纬度最高的是
A. 长江三角洲
B. 珠江三角洲
C. 闽东南地区
D. 环渤海地区
21、(题文)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根据下列会议的主要内容,请列举出会议的名称
(1)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___________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___________
(3)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___________
(4)会议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__________
(5)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___________。
2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党的好干部” 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3、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写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的河流名称。
(2)英雄黄继光牺牲的战役发生地点。
24、__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____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政府谈判,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他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____)
26、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________的完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体制。
27、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确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通过的《___________》,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8、对外开放的格局:(_______)—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29、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
(1)“________”的方针引起普遍不满。
(2)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3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得追求。八年二班同学就海峡两岸的交往整理笔记时,提出了如下问题
(1)台湾问题一直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2)请你列举出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两例
(3)“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什么?
(4)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对台方针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6)通过上述探究,谈一谈你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淄博某中学准备举办共和国成就专题展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相关整理工作。
(民族团结篇)
(1)党和政府依据什么制度在全国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这一制度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
(祖国统一篇)
(2)二十多年来,在哪以基本方针指引下,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外交成就篇)
(3)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教活动。列举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三项重大成就。
(国防篇)
(4)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第一支海军名称?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他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3、问答题
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的成功实践如何?这一实践的成功有何意义?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是依据周扬主编的《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目录编制而成的表格。
序号 | 入选大事 | 时间 | 入选理由 |
93 | 抗美援朝 | 1950-1953年 | ① |
94 | ② | 1964年 | 打破国际核垄断 |
98 | 加入世界贸易組织 | 2001年 | 中国改革开放新纪元 |
(1)大事年表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有助于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阅读上表,完成表中对应的内容。
材料二: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控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革命中告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社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2)材料二中“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哪一会议?“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会议上做出的什么历史性决策。
材料三: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
(3)材料三是某节目的颁奖词,请写出这两位科学家的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