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地区规划建设项目共65个,总投资约12.4亿元,将全部用于改善民生。援建西藏有利于
①消除民族差异②民族共同繁荣 ③维护民族团结 ④建设和谐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购物付款扫一扫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网络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3、1997—2016年,香港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2%,位居发达经济体前列。这充分体现
A.“一国两制”的伟大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
C.英国国力的衰退 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4、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主席提出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既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一场攻坚战的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C. 调动私营企业工人的积极性 D. 国有企业改革
6、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7、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领导人,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中国的“奥本海默”是
A.杨振宁
B.钱学森
C.邓稼先
D.李政道
8、下列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宪法
②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③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我国继《共同纲领》之后的又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均田免赋”口号是在下列哪次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巢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巾起义
10、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似之处在于
①都建立了共和体制
②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③都用和平的方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政体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1、“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个“重大转变”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马关条约》签订
C.《辛丑条约》签订
D.“七七事变”爆发
12、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都散伙了”是因为实行了
A. 平均地权 B. 土地改革 C. 农业合作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其中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有( )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开始实施(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15、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使东北人民背景离乡的事件是(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淞沪会战
D.徐州会战
16、下列哪项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特点?
A.政企职责不分
B.分配制度“大锅饭”
C.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中
D.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
17、这个城市的许多地方以“铁人”命名:铁人小学、铁人广场……这个城市是
A.兰考
B.武汉
C.长春
D.大庆
18、1992年,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
A.“九二共识” B.两岸共识 C.统一共识 D.海峡共识
19、电视剧《大宅门》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这家民族资本老店进行改造,其采取的政策是( )
A.强制征收
B.自由放任
C.赎买
D.鼓励创新
20、“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新中国的成立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1、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食道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2、下图分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人物______和______
2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以此为基本目的,我国进行了_______。
24、“_________”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2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成果:_____________被确立为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6、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2)中共十二大:_____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_____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_____的社会主义”。
(3)中共十三大:_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_____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_____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邓小平南方谈话:
①时间:_____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
②谈话内容: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_____;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_____才是硬道理。
③意义:进一步_____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
(5)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_____。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_____。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_____、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6)中共十四大:____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_____理论武装全党。
(7)中共十五大:____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把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27、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_”交接入列;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28、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_______获得解放,____________实现了大团结。
29、图一反映的事件是____________战争。以_____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被誉为“___________”。
30、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__;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途径。
31、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解放区开展了怎样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开展给我国农村阶级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还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我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底,我国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总统立即下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防止中国(大陆)进攻台湾。更为不幸的是,战争强化了西方对新中国政府的立场,导致中国有二十年的时间被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孤立,美国继续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并支持其占据联合国的席位.结果,中国无法获得各种形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苏联。
——美国最流行的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汤姆森·沃兹沃思公司出版)
材料二: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但是,中美在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战略上叉存在不少差异,因此,能否尊重差异,不断增进战略互信、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及时有效管控分歧,是两国必须面对的挑战。
——新华网《丛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提到的“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占据联合国席位”终止于何时?
(3)2013年6月习奥会晤的主题是什么?中美“尊重差异,增进互信”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降会议提出的什么倡议?
(4)结合所学知识,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指的什么历史事情?
(5)你觉得中美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言之成理即可)
33、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
3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彻底扫荡了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势力,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重塑了世界政治地图,有力推动了维护国际和平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对世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对人类和平、民主、正义、进步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材料二下表所示是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变化情况
成分比例 年份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3年 | 10.8% | 11.6% | 2.7% | 71.2% | 5.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0 |
材料三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1953年1月1日)
(1)材料一评论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题41表所示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的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我国在建国初期做了哪些准备?(至少写出两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