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等内容中提炼出学习主题,应是( )
A.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B. 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C. 现代中国的民主建设 D.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2、2020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主要内容公布,这充分体现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的精神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力量发展的是?
A. 重工业 B. 农业
C. 交通运输业 D. 轻工业
4、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有:
①“一五计划”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⑤“文化大革命”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5、下列哪一省级行政区不是少数民族自治区( )
A.广西 B.青海 C.内蒙古 D.西藏
6、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该刊认为邓小平“给他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该刊物认为的“极端主义”指事件是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7、拿破仑--这个名字对于欧洲人来说,既恐惧,又兴奋。下面对于拿破仑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动政变,组建新政府
B.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远征俄国,大败而归
D.颁布《人权宣言》,确立新的制度
8、下列描述屮,最符合下图人物的是( )
A.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B.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
C.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劳动者
D.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9、这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一张照片(下图)请你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 )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新闻头条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11、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一五计划的完成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
12、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习近平
13、如果1950年的中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开国大典三大改造
C. 一五计划大跃进
D.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
14、“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六十年时间里,我们解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是科技成果的体现。”材料中的“政策”“科技成果”和农民温饱问题最密切的是( )
A.设立经济特区、籼型杂交水稻
B.国有企业改革、神九飞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
15、“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执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材料中的“政治决断”是指
A.开始实行土地改革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论坛中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据此,某校对“当今的开放和近代的开放”展开探究,以下学生的思考,你赞同
A. “当今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下的主动开放
B. “近代的开放”是在落后挨打下的主动开放
C. “当今的开放”是从长江流域开始
D. “近代的开放”是从黄河流域开始
17、明朝时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药物学著作的是
A.宋应星
B.李时珍
C.徐光启
D.张仲景
18、1949年10月,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诗人“喜悦”是因为
A.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B.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消灭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2016年清明前,中国、韩国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庄严举行第三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使这些在朝鲜半岛沉睡了超过了半个世纪的烈士得以“荣归故里”。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被誉为:
A.最可爱的人
B.党的好战士
C.和平卫士
D.钢铁卫士
20、“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群众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材料评价的是( )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驻藏大臣
C.西藏和平解放
D.册封达赖喇嘛
21、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_业,手工业以及________业的社会主义改造,________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____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2)会议内容: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____》。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____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共同纲领》起____的作用。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首都;以《____》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
23、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 ____________ 。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 ___________ 。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_____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____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5、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_____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
(2)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_____”“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_____》,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3)中央政府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入推进_____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澳门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球前列,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香港、澳门呈现与内地优势互补、____、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6、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____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上甘岭战役中,战斗英雄____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7、开国大典: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____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____、____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____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____和____的力量。
28、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________
29、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国家主席_____遭受残酷迫害。
30、科技成就:________、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等。
31、时间轴能形象直观地表示某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如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请你说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2)请你写出上图中A处会议召开的时间。在这次会议上为了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3)上图中的哪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上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什么?
32、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弹一星”领域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对我国有何重大意义?列举两位为“两弹一星”的成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3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不变的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哪项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
(2)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什么?这一理论最先在哪个地区得到成功运用?
(3)目前祖国尚未完全统一,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分析海峡两岸发展的最终结果。并简要说明理由。
(4)综上所述,请为今天政府处理民族关系与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34、“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52年底,全国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材料三: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建国后我国开展的哪一项运动?为此颁布了什么法律文件?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重大事件?
(3)材料三反映的是1958年我国在农村开展的哪一运动?同年我国还开展了哪一运动?
(4)材料四所说的“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发生的变化”指的是实施什么经济体制?哪里最早开始尝试?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