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是芜湖一位退休教师洪旭荣衣食住行的变化,决定这些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衣 | 从“代购”到“网购” |
食 | 从“清汤寡水”到“吃喝不愁” |
住 | 从单间平房到多层小洋房 |
行 | 从“两个轮子”到“多种选择” |
A.生活习惯
B.经济发展
C.网络普及
D.交通便利
2、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 巩固新生政权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下列事件表明中国在21世纪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 )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日邦交正常化
C. 中国加入APEC D. 中国加入WTO
4、从70年代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到80年代的洗衣机、冰箱、彩电到90年代的空调、电脑、手机再到21世纪的私家车、地铁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B.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C.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D.就业渠道拓宽
5、“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写下诗篇”喻指
A. 建立特区
B. 南方谈话
C. 沿海开放城市
D. 沿海经济开放区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能够证明这一结论正确的是。
①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
③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下面漫画反映的失误出现在
A.大跃进运动 B.文化大革命
C.三大改造 D.第一个五年计划
8、下列内容与雅尔塔会议有关的是 ( )
A.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B.规定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C.成立联合国
D.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9、2018年是建国69周年。下列有关新中国诞生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 )
A.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内容的是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在党和政府实施的教育发展战略中,作为科教兴国奠基工程的是
A. 素质教育
B. 九年义务教育
C. 职业教育
D. 高等教育
12、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有土地的比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包产到户”的实施
C.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3、2020年“新冠肺炎、宅在家、戴口罩”成了最热门词汇,1958年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14、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 ,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这段话反映出( )
A. “一国两制”推动了大陆向台湾靠拢 B. 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C.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D.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5、1992年,“海峡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
A.一个中国原则
B.独立自主原则
C.互利互补原则
D.合作共赢原则
16、如图中的信息表明,二战后美国实行了
A.杜鲁门主义 B.罗斯福新政 C.单边主义 D.马歇尔计划
17、中国的桥梁技术世界领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第三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
18、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其中第三次巨变指的是
A.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推翻了三座大山
C.从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19、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明显增多。1987年底,台湾当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的限制,当年就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第二年,两岸人员往来就达到40余万人次。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这种变化
A.反映了到台湾旅游的大陆居民越来越多
B.说明海峡两岸人民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C.体现海峡两岸人民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
D.显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实施
20、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要找到一个风险不大的“试验场”为改革开放探路。这个“试验场”的代表是
A. 上海
B. 海南
C. 深圳
D. 浦东
21、_____________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_____________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
22、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交接入列;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________,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23、我国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村是________,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_______ 。
2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______________》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5、将下列图片与相关选项选择搭配起来:
①科技成就 ②党的建设 ③外交成就 ④国防建设 ⑤土地改革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26、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____________、战略支援部队。
27、请写出以下四幅图画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28、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新中国国旗一一
(2)新中国采取的纪年方法一一
(3)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的制度一-
(4)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一一
29、土地改革的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________,消灭了______;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30、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3)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奉行的外交理念——
31、“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央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业政策不断进行调整。请回答以下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农民遭受封建剥削的贫穷面貌,采取了什么措施?1953——1956年,为解决农民分散经营,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
(2)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这次改革最早是在哪一地区开始的?根据下图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建立什么制度?
(3)除了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我国还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农业科学家是谁?
(4)综合以上内容,请总结我国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32、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其诞生是中国与哪两个国家共同倡导的?
(2)为了平息万隆会议的分歧与争论,我国哪位外交官、提出的什么方针推动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3)列举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的三个历史事件。
(4)结合上述所回答的问题,谈谈的你的感悟。
33、学习了《中国历史》第四册,你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有那些?你敬佩的理由是什么?
34、中国人的梦想,生生不息、永无止境。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阐述“中国梦”战略,被视为中共治国理政的新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革命“第二步”胜利的标志。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
——摘自1953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2)材料二中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工业化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1979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使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四:“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解说词
(4)依据材料四,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的举措主要有哪些?
材料五 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5)什么是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将怎样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