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11月13日,澳门企业家何鸿燊的家人代表将流失海外一百余年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与圆明园国宝最初流失海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图为197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的照片。标题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这是基于
A. 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
B.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3、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洋务运动
4、“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里提到的“理论”是什么(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里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
①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④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6、李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老一辈革命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7、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没收资本家的财 B.赎买 C.组织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
8、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材料反映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人权高于主权”的外交政策
C.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9、我国第一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0、中国抗美援朝的背景是( )
①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③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11、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三大改造”,是以下哪三个:( )
①手工业 ②农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封建土地制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A. 推进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 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 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到工业中
13、位于孝感市北部的大悟县,是革命老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在民主革命时期,先后有16万人参加革命,有7万多英雄儿女献身,孕育出徐海东、刘华清等37名开国将军。当时,大悟县人民踊跃参加的人民军队主要是
A.国民革命军
B.八路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人民解放军
14、以下部队不属于我国陆军兵种的是
A. 步兵
B. 第二炮兵
C. 装甲兵
D. 防化兵
1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方面的文件是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土地改革法大纲》 D.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法》
16、适合填写在下图所示“?”处的内容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7、“解放”一词在不同时期含义不同,如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后一种“解放”侧重于
A.国家主权的独立
B.人民思想的解放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18、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邓小平的讲话,反映出我国在实现国家统一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是
A.改革开放
B.“一国两制”
C.八项主张
D.民族区域自治
19、以下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说唱脸谱》这首歌曲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 )
A.豫剧
B.越剧
C.评剧
D.京剧
2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_____,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__;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途径。
23、结束:1976年10月,粉碎________反革命集团。
24、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________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92年初,邓小平________,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5、图一反映的事件是____________战争。以_____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被誉为“___________”。
26、 材料 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词:①红卫兵 ②大炼钢铁 ③特区 ④两个凡是 ⑤一带一路 ⑥原子弹 ⑦西部大开发;⑧公私合营。
将材料中的关键词的序号,填入下列时间轴对应的历史时期
A:______;B:______;C:_____。
27、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建设,筹建和成立________,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8、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9、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扩大:(1)1984年,进一步开放________个沿海城市。
(2)1985年,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________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88年,_____________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___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________推进,相继开放了一些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________和________等内地省会自治区首府。
(6)结果:中国形成“经济特区—________—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_______________(会议)上制定的。
3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重要的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哪些曲折?这一曲折过程可以使你得到哪些认识?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32、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小明同学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展览一:追根溯源)
(1)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在这次会议上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展览二:领袖风采)
(2)要展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哪位领导人的照片?
(展览三:开放窗口)
“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3)请写出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经济特区一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4)结合所学知识及改革开放的成果,你认识到了什么?
33、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现近代化的过程。
(1)简述图一、图二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方面产生了怎样作用。
(2)说明图三、图四所示人物分别提倡怎样的政治制度。
(3)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产量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凰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问题一: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一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哪一事件?说出哪一任务的完成促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该任务到哪一年完成?
问题二:结合材料二,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和交通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各写一例。这一时期的成就带来了什么影响?你认为依据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我国的工业结构存在着怎样的隐患?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巨大变化得益于农村改革实行了什么制度?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问题五: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