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紧团结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标语应出现于
A.1945~1949年 B.1949~1956年
C.1956~1965年 D.1966~1976年
2、周恩来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里“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的原因有(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中苏两国关系的破裂
③中美两国共同的需求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图漫画《家乡喜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 “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 “高铁很棒”。这些现象不能反映出( )
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B.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C.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D.中国己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5、在中国,林则徐的大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的民族英雄,下面对林则徐最有意义的研究材料是
A.林则徐的奏折和书信
B.课文《虎门销烟》
C.电视连续剧《林则徐)
D.历史研究著作《林钦差与鸦片战争》
6、下列情景符合史实的有( )
(1)1956年底中国公路上跑的汽车都是外国汽车
(2)1950年司机小王开着“解放”牌汽车到广州旅游
(3)1957年12月司机小王乘汽车穿越了武汉长江大桥
(4)载重汽车在1957年的东北较普遍
A.(1)(2) B.(1)(2)(3) C.(3)(4) D.(2)(3)(4)
7、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这强调的是抗美援朝的( )
A.性质
B.背景
C.结果
D.意义
8、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汪辜会谈 B.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 连战访问大陆 D. 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材料出自
A. 《停战协定》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联合公报》
10、“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窖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三大改造的教训
11、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材料反映了( )
A.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B.国际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
C.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
D.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1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是( )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3、下列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作者和著作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严复——《天演论》
B.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邹容——《革命军》
D.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14、20世纪50年代,在某地农村流行着这样一首民歌:“稻谷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你认为这首民歌应该创作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5、“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灾难,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A.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C. 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D.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6、对联折射出社会的沧桑巨变。以下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A.摒弃前嫌共对敌,陪都谈判展大义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7、“南海吹来改革风,九天降下开放雨”,这是一幅广为流传的对联。它反映的史实不包括
A.我国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 B.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D.国有企业的改革
18、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19、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对新冠肺炎防控调研时强调“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历史上包含汉口、汉阳、武昌三镇,下列与武汉有关的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阳铁厂创办 ②武昌起义成功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④北伐军攻占武昌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20、改革开放战略实施后,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主要得益于:( )
A.国有企业改革 B.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C.股份制改革 D.经济特区的建立
2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过程:
(1)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_____。
(2)2013年,_____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_____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_____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22、外交环境:
(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政策,对中国实行_______和________。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_______。
2.中心议题:讨论_________的问题。
3.内容:
(1)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_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_________。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__________的作用。
(3)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会议决定改北平为_________,作为新中国的__________,以________为国旗,以_________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5)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____________纪念碑。
4.作用: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制度。
24、1992年,党的_______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25、 _______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6、1992年,_____(会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_____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7、“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国家主席________被迫害致死,成为“文革”中最大的冤案。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粉碎了________,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8、1971年第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9、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________,严守潜伏纪律,最后被大火吞噬生命的战斗英雄是________.
30、发展:________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________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1、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会议提出了我国进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这次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中共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32、“中国梦”的实现是建立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基础之上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充满了艰辛、曲折,但前景光明。读《“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哪一行业?形成了以哪里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2)写出两例“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
(3)“一五”计划完成有什么意义?
(4)我们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你认为如何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实现国家工业化?
33、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事件,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请任举一例)。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被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是谁?他有什么贡献?(任举两例)。
34、 历史,因思考而改变,因改变而生动。让我们回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经历,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群农民的生死抉择)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上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小岗村的农民这一冒险,创造了后来农村的什么政策?
(一个国家的集体觉醒)
1978年,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站在命运的拐点。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
(2)1978年是我国的命运的拐点,拐点自一次重要的会议开始,请问这次会议上怎样调整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一个伟人的坦荡胸怀)
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3)请列举出一个经济特区,并说说经济特区的作用。
(一位老人的智慧)
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请问是哪次会议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鼓舞人心的数据)
(5)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