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0年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是( )
A. 珠海 B. 上海 C. 南京 D. 海南岛
2、既是最早的通商口岸又是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个城市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3、下表为常熟县团结、胜利、高峰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 雇农 | 贫农 | 中农 | 富农 | 新富农 | 地主 | 其他 |
1948年 | 83 | 197 | 116 | 18 | 0 | 27 | 2 |
1953年 | 3 | 74 | 355 | 0 | 4 | 0 | 7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
4、小明在研究某历史课题时搜集了以下几条历史信息: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③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④2011年我国歼20试飞成功。据此可以推测其研究的课题是
A.外交硕果,光耀祖国
B.863计划,引领未来
C.改革开放,改善民生
D.科技强军,固我长城
5、下列流行语符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有( )
①“经济特区”②“公私合营”③“包产到户”④世贸组织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
6、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各行业均衡协调发展
B.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业
C.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
D.实现向工业化的转变
7、如图所示现象,主要反映了
A.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B.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
8、1983年2月6日到18日,小平来到考察小康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A. 苏州
B. 杭州
C. 安徽
D. 南京
9、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的过渡状态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B. 《土地改革法》的制定
C. 《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D.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10、如下图名叫《扯线木偶》,它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状况?(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1949年10月1日这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西藏和平解放
1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内容包括: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对外开放 ③全面依法治国
④全面从严治党⑤全面深化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3、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是( )
A.《三国志通俗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1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据此你认为他正在学习的是“一国两制”的( )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
A.背景
B.内涵
C.结果
D.影响
15、习近平主席说过:“每个人都有理想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开始于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渡江战役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16、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范围 | 所有制 | 土地经营 |
1949年以前 | 地主土地所有制 | 租佃个体经营 |
1950——1952 | 农民土地所有制 | 自耕农个体经营 |
1953——1954 | 农民土地所有制 |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
1953——1954 | 农民土地股份制 | 初级社,集体经营 |
1955——1957 |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高级社,集体经营 |
A.土地改革
B.发生严重自然灾害
C.对农业进行改造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7、下表所示大事年表的主题是新中国( )
1950年10月 | 人民解放军开始向西藏进军 |
1984年12月 |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 |
1999年12月 | 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 |
2009年1月 | 两岸“三通”全面实现 |
A.军队建设成就
B.外交事业发展
C.民族区域自治
D.统一大业进程
18、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卓有成效,并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据此可知( )
A.少数民族古籍是出版业重点
B.民族英雄史诗得到广泛传播
C.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D.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19、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的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钱红卫、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最小的是
A.周跃进
B.孙建国
C.钱红卫
D.刘援朝
20、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者之间的共同点( )
①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②都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
③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④都是对以前生产关系的改革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1、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2、土地改革的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________,消灭了______;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23、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_____。
24、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5、1976年,叶剑英、华国锋一举粉碎_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______年12月19日至20日凌晨,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6、______________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27、请将代表下列经济特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A.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福建省的经济特区
28、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写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的河流名称。
(2)英雄黄继光牺牲的战役发生地点。
29、将下列各小题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___________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全国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铁人”__________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1988年,___________被划为经济特区。
30、_____的推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31、新中国成立后,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1)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什么制度?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3)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建国后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这次会议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作了怎样的转移?它开启了什么时代?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是谁提出来的?又分别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2、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小明同学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展览一:追根溯源)
(1)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在这次会议上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展览二:领袖风采)
(2)要展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哪位领导人的照片?
(展览三:开放窗口)
“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3)请写出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经济特区一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4)结合所学知识及改革开放的成果,你认识到了什么?
33、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道路选择为社会发展指引方向。
(1)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重大意义?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请问“一国两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2)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右图人物的什么成就,解决了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道路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预判的发展路径,为人类文明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在此道路引领下,我国在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4)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伟大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其中抗美援朝精神有哪些内涵?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什么?
34、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历史擦亮了我们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项目 |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钢产量(人均)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1)依据材料一,为改变落后状况,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1949年到1957年粮食的增产与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3)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我国1980—1997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