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流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建立经济特区
C.南方讲话使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D.实施改革开放
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上甘岭》、《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反映的是
A. 解放战争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的是( )
A. 黄继光 B. 邱少云
C. 罗盛教 D. 杨根思
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列哪一现象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A. 凭布票买衣服
B. 购买绿色食品
C. 乘高铁去旅游
D. 上网进行购物
6、“福建、广东两省是我国著名侨乡,在两省内设立经济特区,对华侨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地区,靠近港澳台,交通运输便利,方便对外交流与开放……”。材料说明的是
A.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B.开放首选广东、福建的原因
C.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
D.我国经济特区的特点
7、一位美军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被我们称为
A. 抗日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美援朝战争
D. 护国战争
8、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创办于1669年。1954年,同仁堂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公私合营属于三大改造中的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 D.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20世纪50年代的一场战争中,欧洲著名的德林软件公司打算将一价格为500万美元,相当于一架先进战斗机价格的研究成果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但是,美国对华研究室的官员对此一笑置之。后来记者问从这场战争中回来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时,将军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啬一架战斗机的代价。”请问这场战争是?( )
A.抗日战争
B.抗美援朝
C.解放战争
D.镇压反革命
10、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区是
A.环渤海地区
B.上海浦东
C.闽南三角地区
D.海南经济特区
11、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顺应了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列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外交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美《联合公报》
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②③①④
1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线的成果颇丰,下列叙述不确切的是
A.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的合法权利
B.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C.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提出了国与国的交往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使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下列不属于战略实施内容的是( )
A. 研制高技术武器 B. 提高军队现代化程度
C. 增加300多万兵员 D. 发展高技术兵种
14、如下图为1959—196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全面、正确的是( )
A. 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C.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 中美关系改善导致GDP增速波动
1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
A. 1964年10月16日
B. 1946年10月16日
C. 1961年10月16日
D. 1916年10月26日
16、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面对我国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时提出了新理论、新指导思想。下列理论、思想不属于新理论、新思想的是
A.全面深化改革
B.实现合作共赢
C.中国梦
D.以人为本
17、如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多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政策实行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8、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表明中国( )
A.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
B.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C.武力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D.谴责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19、下图是1955年“公私合营黟县电机厂股据”。作为实物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土地改革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企业改革
20、“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两件事件分别是
A.土地改革和中共十二大召开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改革开放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1、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技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具体指“________”。
2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
23、“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的核心人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
24、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________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________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25、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的转变。
26、开国大典: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27、________年,中共八大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________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
28、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___________进行平反,要求纠正_________的错误。
29、说说我国在科技文化中的几点成就
1964年10月16日 | 我国第一颗①爆炸成功 |
1970年 |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一号,成为世界上第③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
20世纪70年代 | 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④”。 |
20世纪70年代初 | 屠呦呦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⑤,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
30、⑴新中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文献是《_________》。
⑵使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的法律是《_________》。
⑶新时期我国的第四部宪法颁布的时间是_________。
31、问答题
(1)什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
(3)请你列举出我国建立的5个自治区。
(4)请你说说“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3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3、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
(2)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西汉是怎样加强对新疆(西北地区)的管辖的?
(4)明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许多措施,请列举一例。清朝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5)以“达赖”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请你用元朝和清朝前期各一件历史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时间 | 制度(政策)创新 | 相关事件 |
1953—1956年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① |
1978年 | ② | 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产到户,自负盈亏 |
1992年 | ③ | 中共十四大 |
材料二 1992年1月20日上午,有一位87岁的老人乘电梯登上50层高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旋转餐厅。他临窗而坐,观看深圳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高兴地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思想界、理论界在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以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过程中,发生了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争论“资”姓“社”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改革实践中因为害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而放不开手脚的情况。
请回答:
(1)请你写出表格中与①②③相对应的内容。
(2)从材料二表格中任选一个历史事件,说明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材料二中的这位老人是谁?结合所学说明他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
(4)结合学回答,材料三中的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是怎样解决的?
(5)我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给你哪些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