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衢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到濉溪县卧龙湖视察工作,当听到当地干部汇报水稻亩产为2万8千斤时,他皱起了眉头,连连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导致刘少奇“皱眉头”的主要原因是该汇报

    ①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

    ④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1933年,希特勒上台

    B.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

    C.墨索里尼率党徒进军罗马

    D.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 3、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的新形式,并迅速在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的浪潮。“浪潮”是指(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

  • 4、细读下图的题词,关于这一特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发展的历史条件是当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好

    B. 特区主要“特”在经济领域

    C. 特区引进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D. 深圳的发展说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正确性

  • 5、下列口号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发展才是硬道理”

    D.“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 6、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八大

  • 7、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在新中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③“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④“打倒走资派”“造反有理”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 8、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

    ①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提出的

    ②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的新形势制定的

    ④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9、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 )

    A. 土地改革期间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 10、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参加了制定宪法的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A. 它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障

  • 11、最早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 12、关于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B.促使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13、抗美援朝胜利结束的事件应是

    A、中国军队的五战五捷 B、作战双方的板门店谈判

    C、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   D、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 14、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发展轻工业

  • 16、《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骞历尽艰险从中国向西到达巴克特里亚……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A. 开通商路   B. 开拓疆域   C. 管理西域   D. 打击匈奴

  • 17、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生活景象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有

    ①衣着千篇一律,“蓝灰色的海洋”

    ②城镇居民凭票购买食物与生活用品

    ③服饰追求时尚个性,丰富多彩

    ④开私家车出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⑤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 18、1956年~197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 19、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新中国成立 D. 抗日战争胜利

  • 20、“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大厅肃穆,飘扬了400多年的葡萄牙国旗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高高飘扬在大厅中,同时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听着庄严的国歌,我非常激动,心潮澎湃。”材料场景发生的时间是(     

    A.1997年7月1日

    B.1997年12月20日

    C.1999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初步提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提出实行______

    中共十二大(1982年)

    提出“建设有____的社会主义”

    基本形成

    中共十三大(1987年)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

    充实发展

    南方谈话(1992年)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终确立

    中共十四大(( )年)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1997年)

    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22、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_、厦门4个经济特区。

  •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人物名字。

    (1)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2)我国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

    (3)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4)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

    (5)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24、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_______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25、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_________,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首次胜利的战役是________

    (2)1947年夏,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战役是________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________

    (4)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标志是________

  • 27、军种建设:陆军、海军、空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队。

  • 2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方面: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 29、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30、三个代表意义: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____________、怎样建设__________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________、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哪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思想)?

  • 32、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我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2)据图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区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

     

  •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二: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了怎样的建设规划?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我国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你结合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历程,谈谈我国工业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注意些什么?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个共同基础上,亚非国家间有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的可能。因此,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时,抱着积极把会议开好的态度,而且认为应该积极地肯定和表达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应该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是谁代表中国参加亚非会议的? 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化解 “关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的? 这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二: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 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请用三个事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 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拓展多边外交”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