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八大二次会议--标志着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D.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主要在哪两个领域展开?
①政治领域
②艺术领域
③经济领域
④学术领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如图是土地改革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实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灾难,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A.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C. 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D.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5、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在哪一年颁布?
A.1949年 B.1954年 C.1912年 D.1978年
6、那是一次空前惨烈的战役,那次战役给美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战斗英雄黄继光也在那次战役中牺牲。“那次战役”是( )
A.上甘岭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台儿庄战役
7、下表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序号 | 内容 |
(1) | 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
(2) | 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
(3) | 毛泽东宣告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
(4) | 54门礼炮齐鸣28响 |
A.开国大典 B.西藏解放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8、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
D.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9、抗美援朝胜利结束的事件应是
A、中国军队的五战五捷 B、作战双方的板门店谈判
C、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 D、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0、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下列哪些史实能说明抗美援朝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①朝鲜战争爆发
②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③美国飞机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市
④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1、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包产到户”的实施
12、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3、“世界人口日”“世界粮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的设定,表明现代社会
A.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B.面临的挑战非常多
C.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
D.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14、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5、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包括
①是否有利于增加公有制经济成分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到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抗日战争胜利
C.改革开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7、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引起乙到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8、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南方谈话的正确认识的有( )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④改革要敢于实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洽州、自治县。我国建立的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洽区中,位于祖国南疆的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占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洽区 D.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20、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百年国耻。在此之前,香港、澳门分别被哪两个国家侵占
A.西班牙、葡萄牙
B.英国、法国
C.英国、葡萄牙
D.英国、西班牙
21、1954年,周恩来与_______________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22、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______”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召开;国家主席______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23、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故选___________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___________。
24、1924年,_____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孙中山又创办了_____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25、________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6、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地点
(1)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所在地——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5)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6)最早进行分田包产到户的地方——
2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_______________的外交布局。
28、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人物:
(1)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2)舍身堵抢眼的志愿军英雄:
(3)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4)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5)中国首位进人太空的航天员:
(6)中国首位实现太空行走的航天员:
29、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______政策。改革先从______开始。
30、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影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1、邓小平曾说过:“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请回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的曲折发展,回答以下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什么?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确立了什么制度?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是?这次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什么制度?
(3)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哪一次会议才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32、毛泽东指出:“国家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建国初期,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我国在军事上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2)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什么构想使我国成功收回香港和哪个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治制度以保障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33、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伟大人物。
(1)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
(3)大庆石油工人的“铁人”——
(4)2005年访问中国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34、“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正是这些英雄、这些先锋,勾勒出时代精神的天际线,标注了价值信仰的坐标系,也支撑起我们民族的钢铁脊梁。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对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的人物进行了专项整理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任务一(记忆人物——走近时代楷模)
(1)在下列事件或称号后的内填写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填序号)。
A.“最可爱的人”——
B.“解放军好战士”——
C.“铁人”——
D.“杂交水稻之父”——
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任务二(了解人物——体会人物精神)
(2)上述材料分别描述的是哪一人物(填序号)?请说说我们从上述材料所描述的人物身上可以学到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任务三(解读人物——阐释历史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是谁?他多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四(见贤思齐——凝聚民族力量)
(4)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青年·奋斗·国家”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结构完整、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