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研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秦“无叛吏”的原因是( )
A. 地方官员的俸禄很高 B. 秦朝的刑法严酷
C. 陈胜吴广起义的打击 D. 郡县制有利于统一
2、国内外有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原因过多地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认为他是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罪魁。下面对其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 唐朝创新中央官制
D.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4、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你认为他所说的“消极的东西”主要是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 苏联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C. 1991年苏联的解体 D.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5、《贞观政要》记录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政绩
A.汉武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唐玄宗
6、“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对此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A. 开始时间:18世纪 B. 代表人物:伏尔泰
C.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D. 实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7、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 )
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③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④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⑤政府采取措施,进行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8、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A.“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C.新发展理念 D.构建开放型新经济体制
9、《汉书·地理志》言:“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其内容反映的是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0、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以下属于传说的是【 】
A. 秦王扫六合 B. 商汤灭夏 C. 神农尝百草 D. 牧野之战
11、在历史课本剧晚会上,《西安和平谈判》《重庆谈判》两块节目中,你会看哪一人物都曾出场( )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邓小平
12、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主要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A. 交通非常发达 B. 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名胜吉迹众多
13、1953年,钱三强率领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吕叔湘等。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副:三强韩赵魏。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我国东汉的一部“九章”作品是
A. 数学专著 B. 物理专著 C. 历史专著 D. 文学专著
14、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有人曾用“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等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中共“一大”召开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15、1995年9月4日﹣1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旨在提高全球妇女地位,下列选项中,属于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有
A. 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B. 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
C. 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D. 推行大众化教育
16、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
A.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
B.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C.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D.书法、火药、指南针
17、苏联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材料中“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指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苏俄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18、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科举制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实现了王公贵族与百姓平等
19、美国歌手将1949-1989年全球重大新闻的关键词串联而成创作了歌曲《WE Didn't Start The Fire》。其中,1949年的歌词中提到的“红色中国”,应当是
A.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B.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
C.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高频词汇,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各行各业发起了供给侧的改革攻坚战,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38年前,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21、如果说________把神从人的精神领域驱逐出去,那么牛顿把神从无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________把神从有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
22、万隆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________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________、________的共同问题。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3、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____________。1914年,___________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____________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____________一方作战。
24、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国际组织名称。
(1)一战前形成的以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2)巴黎和会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
(3)冷战时期分别以美苏两国为首成立的军事组织
25、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______________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6、如果在百度引擎中输入关于渡江战役的“1949、湖口、江阴及 解放”的关键词,“ ”处应该是( )
A. 北京 B. 南京 C. 上海 D. 天津
27、请根据下列历史信息准确填写相应的中国古代王朝名称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朝代亡
神勇玄宗清女娲,繁荣盛世号开元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5)________;
28、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________》,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________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9、内容:
(1)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 )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2)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 );
(3)经济上:鼓励兴办(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思想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创办( ),开办学校,创办( ),推行文化教育。
(5)社会习俗上:提倡人们( ) 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30、内战爆发:
林肯贡献:为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和解放________________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31、创新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力。
(1)是里程碑碑式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由机械提供动力力的飞行器。
(3)使美国从大危机中复苏,并开创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先河的总统是。
32、了解一下目前石油价格,你认为影响油价波动的原因有哪些?
33、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哪一次侵略战争导致了香港问题出现?写出与此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香港和澳门分别在什么时候回归祖国?香港和澳门最终能够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及其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34、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表达其现实主张的重要策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
评述 | 文献 |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 | 《民众的大联合(三)》 (1919年8月) |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3月) |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撰写这两篇文献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人民日报》纪念辛亥革命社论
发表时间 | 内容摘要 |
1981年 |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孙中山先生未竞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提出,紧迫任务之一是国家统一。现在这一任务还未完全实现。 |
1991年 |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和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为了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计前嫌,提出并积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使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
2001年 | “我们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气氛,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努力奋斗。” |
2011年 |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论表达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此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