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蔡锷 D.孙中山
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 唯物史观
B. 全球史观
C. 近代化史观
D. 社会史观
3、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和管制。1948年,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演讲:“我们力求在日本确立稳定而强有力的自主的民主主义,使之独立,并由此在阻止远东可能发生的下一次集权主义战争中发挥作用。”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清除法西斯势力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推广美国式民主
D.应对亚太局势变化
4、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各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下列事件发生在这一时期并体现中国人民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的是
①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②黄海大战
③台儿庄战役
④百团大战
⑤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6、“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始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 牧野之战 B. 涿鹿之战
C. 城濮之战 D. 阪泉之战
7、小明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他可以查到下列哪位皇帝的“治世”史实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太祖
8、把“虎门销烟”、“开眼看世界第一人”、“6月26日国际禁毒日”三个要素综合在一起,我们想到的历史人物是
A. 关天培
B. 康有为
C. 林则徐
D. 邓世昌
9、“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描述了唐朝一种新的生产工具,下图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是
A.翻车
B.曲辕犁
C.简车
D.水力纺车
10、小明在查阅历史词典时,有词条称:“双十二事变粉碎了日本和国民党亲日派扩大中国内战的阴谋,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双十二事变”发生在( )
A.沈阳 B.卢沟桥 C.上海 D.西安
11、19世纪初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12、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脊梁骨”,是民族文化之根。右图所示文物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13、他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随后兵不血刃进入埃及,又进入两河流域,灭亡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是
A.凯撒 B.亚历山大 C.屋大维 D.穆罕默德
14、被誉为“发明大王”的实业家是( )
A.本茨
B.戴姆勒
C.福特
D.爱迪生
15、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于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16、以下哪一项符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 国家用指令性计划进行经济活动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17、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 促使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B. 弘扬了科学民主精神
C. 促使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18、法西斯在全世界肆无忌惮的侵略和扩张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反法西斯国家决心共同对法西斯作战。1943年,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取得了胜利。其中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战役是:( )
A. 莫斯科保卫战 B. 日军偷袭珍珠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诺曼底登陆
19、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是
A.黄继光、邱少云
B.王进喜、焦裕禄
C.雷锋、孔繁森
D.钱学森、邓稼先
20、《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C. 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21、英国崛起的条件有地理条件优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重商主义政策支持。
22、1936年________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1942年________保卫战,不仅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3、1687年,牛顿出版________,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24、请按要求列举相关历史知识
(1)古代史书说他开通“西域道”(即“丝绸之路”),他是 .
(2)1952年 完成,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3)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4)被称为“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的是 .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发动 登陆战,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25、印度民族大起义
原因: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________,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6、1945年成立的________,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1995年正式成立的________,是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而建立的。
27、内战爆发:
林肯贡献:为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和解放________________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28、________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9、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后,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1)1933年,纳粹党利用“___________”,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1935年,意大利军队对___________发动了侵略的战争。
(3)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策源地形成。
30、《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________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________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
31、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
32、伴随着蒸汽机的一声鸣响,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机器时代的享受》。它描写了美国有钱人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的场景.在他们风光的背后,大批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大量的贫民常年居住在没有基本卫生设施和通风设备的住房内.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摘编自《文明的力量》
(1)据材料一,“机器时代”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全部新工业仿佛一夜之间蹿升起来,但是在所有的新进展中,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和民用中使用电力。此时科学研究成果在工业上得到更直接的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技术。公司制替代合伙关系成为标准,股份公司成立后,股票持有者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实际上,他们几乎好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管理决策权归董事会。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特点。
材料三 人类文明演进坐标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进程》
(3)据材料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第二次现代化使人类进入了什么社会阶段?以美国新经济时代为参照,归纳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33、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34、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富强的不竭源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最早地确立现代的国家制度,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需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恶劣的粮食状况也激起工人的严重不满,彼得格勒的一些工厂举行集会和罢工,苏维埃政权的形势十分危急。于是,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选自高中《历史》必修2
材料三 九下教材60页图
请回答:
(1)17世纪后期英国确立了什么现代的国家制度?材料中认为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政权实施了哪一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政策实施的作用。20世纪三十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导致1933年美国失业率大幅增长的原因是什么?1938年失业率有所缓和是与政府采取的哪一直接措施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三国发展历程对今天中国发展有哪些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