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中山曾在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誓时说:“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它宣告了共和政体在中国大地的诞生 D.从此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正式退位
2、关于欧洲联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成立于1993年 B. 是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
C.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D. 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3、有学者评论十九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的理论时说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谬论,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提出这一伟大理论的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诺贝尔 D.爱迪生
4、“学子斗争惊列寇,反封反帝风云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秋收起义 D. 西安事变
5、历史学习要求“史论结合”,有四个同学围绕“政府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修复和发展”这一论点展开讨论。以下哪位同学列举的史实不能支持这一论点?
A.甲: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乙: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C.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D.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6、“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 实行郡县制 B. 废除丞相 C. 设立厂卫机构 D. 设立军机处
7、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史上出现了鼎盛时期,各种治国思想进行了大讨论、大演练。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 士阶层的形成及活跃 D. 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8、“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古代我国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现象出现在( )
A.魏晋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元朝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但丁
10、某班要举办一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题展览,不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厂房 B.谭嗣同就义
C.《辛丑条约》签订 D.《青年杂志》创办
11、苏联在1925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到1937年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推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欧美资金和技术的引人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动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 《人民宪章》的发表
D. 英国工人掀起宪章运动
13、两宋时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全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 )
A.关中地区 B.黄河流域
C.太湖流域 D.珠江流域
14、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1952年和1956年我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如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②处应该填写
A.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改革开放
C.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南巡讲话 D.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建立经济特区
16、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指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个机关的权力不能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所掌握,否则就容易导致权力专横。将此种思想主张付诸实践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B.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C.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D.法国《人权宣言》的发表
17、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以下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成果的是
A.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平型关大捷 D. 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18、有人说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用户的利益。”下面属于二战中同盟的国家是
A.英法俄 B.德意日 C.英意日 D.意日俄
19、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示意图,其中“?”指的是什么战役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0、今年是十三五计划(2016—2020)实施的第二年。回顾“一五”计划的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计划按期完成 B.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 参考美国的建设经验 D.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1、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______,特别是东南地区。
22、重点:发展________。
23、文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
(1)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2)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通过文学作品揭露俄国社会黑暗的作家是 。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活小说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 》。
24、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_____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_____”的建党建军原则。
25、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们称他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史称“开元盛世。”
26、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________和国际________迅速增长,________的影响日益增大,________的全球化趋势加快。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27、填空: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_________问世。此后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20世纪70年代以来,_________迅速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展开。除此之外还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28、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________德国,在苏占区成立了________德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29、(1)观察如图,请将下列条约中被破对外开放的地点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中英《南京条约》中位于最北端的通商口岸B、《马关条约》中位于最西边的通商口岸
(2)从中英《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通商口岸的变化,指出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30、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______________,政治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
31、阅读“明治维新”思考问题
(1)明治维新开始在何时?
(2)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明治维新有哪些影响?
3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战后列强关系进行调整,并对世界秩序进行重新安排。
(1)一战后,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哪两次会议?这两次会议分别以什么问题为核心?
(2)两次会议各签署的主要政治文件是什么?
(3)两次会议各暂缓了在哪一地区的矛盾?
(4)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建立的国际关系新体系是什么?这一体系能够维持长久吗?为什么?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
3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穿越历史的风烟跳望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后期,从欧洲出发的航海家们逐渐发现了我们现在所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经过几次艰难的航行,探险家们开辟了新的航线……永远地结束了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相互隔绝的局面。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649年1月30日,伦敦的清晨阴冷昏暗,…众目睽暌之下剑子手手起斧落,砍下了国王的头颅…,…标志着十七世纪发生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湖,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
——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做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顾驶《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结束了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相互隔绝的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
(3)据材料三所述事件中,哪一事件标志着近代中国被迫一体化?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4)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处理国际关系?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