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太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犯罪分子常用一些不名一钱的废外币冒充美元骗取一些贪财的老奶奶的金首饰。

    B. 六千多个学生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真是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C. 老师家的藏书真多啊,偌大一个书房放得满满的,真可谓汗牛充栋

    D. 李明的父母对他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这不,昨天他妈妈又给他送衣服和牛奶来了。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

    B.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十分推崇卢沟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C. 与书为友能够让你获益匪浅,能够让你增长阅历,丰富思想,增添情趣。

    D. 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每个问题都要追根究底,吹毛求疵

  • 3、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怠慢        蕴藻       甜静       马前卒

    B.暮然        蓬勃       逻辑       叹为观止

    C.偏僻        宽慰       渺远       顾名思意

    D.蜜蜂        争讼       衣襟       大彻大悟

  •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个“立”字,从字源学上来讲,就是人活在天地之间而已,只不过最上面的“一点”告诉我们,活着要有一些光亮,一些智慧而已。

    ②不“立”也没关系,因为这些“立”与“不立”都是别人眼里的,而你的世界理论上真的与他人无关。

    ③只要自己懂得生活,过一种自得其乐、有滋有味的生活,就是所谓的“立”了。

    ④人们常说“三十而立”我想说的是,四十而立就不错了,三十能立更好。

    ⑤恰恰,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常常也就差这么“一点儿”。

    A.①④②③⑤ B.④②①⑤③ C.④②③①⑤ D.①④⑤③②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作于永州,与《小石潭记》为同一时期作品。②欸(ǎi)乃:拟声词,摇橹声。

    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忙碌的渔翁,请逐句品读诗歌,补充下面的句子:

    渔翁夜宿 ,晨起汲水,燃烧楚竹,日出  

    2诗歌末句“岩上无心云相逐”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3)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征蓬出汉塞,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7)攀条折其荣,________。(《庭中有奇树》)

    (8)文人墨客诗词中常见“月”之意蕴。如苏轼漫步承天寺,赏“________________”,绘竹柏疏影;李白乘舟渡荆门,以“________,云生结海楼”,思蜀地故乡。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辨识下面名著中的对象

    ①“它常常寄居在蚯蚓的地道里,如果你走到泥滩边,蹲下身子细细搜索,不难发现这样的地道。它并不利用地道的全部作自己的居所,因为地道的深处往往又阴暗又潮湿,而且不适合排泄废物,有时还会遭受昆虫的暗袭。所以它用靠近地面七八寸长的那段作自己的居所。”

    ——《昆虫记》

    这段文字中的“它”是指(

    A.蟾螂 B.被管虫 C.樵叶蜂   D.蝶蜂

    ②“他比老李年轻二十岁,但一样使人感到有趣。我听到一个小鬼在叫‘礼拜堂!礼拜堂’,觉得很奇怪,就四处张望他叫‘礼拜堂’的那个人是谁……”

    ——《红星照耀中国》

    这段文字中的“他”是(

    A.刘志丹   B.徐特立 C.徐海东   D. 贾河忠 

    ③“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栖在粽叶上的母爱

    ①故乡有个传统,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俗称“三大节”,都要吃粽子。此时,碧绿、轻盈、寂寂无闻的粽叶,就会派上大用场,它们是包裹粽子的最佳“外衣”。

    ②我家屋后的黄土坡上,有一片粽叶林。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的七八月份。时候一到,母亲每日便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采摘粽叶。粽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酷热难耐。可每每母亲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     简单擦擦汗后,又要弯腰低头。“三大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一些,挑去附近的村庄叫卖。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然十分满足和欣喜了。卖过粽叶后,母亲还要去镇上集市卖自己包的粽子。

    ③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     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     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煮熟捞起,剥去粽叶,插上筷子,就能举着吃,绝不会松散开。味道更是没得说:一口咬下去,劲道无比,香糯至极,若再沾上些细糖,则甜糯入喉进肺,口感更佳。

    ④到了“三大节”最为隆重的春节,家家都需要足够多的粽子,可镇上有不少商户不会包,还有的嫌烦,不愿去包。只想吃现成的他们,便会给钱请母亲帮着包,少的五六十个,多的几百个,糯米和馅料都是他们事先买好的,母亲等于是赚点包粽子的“手工费”。

    ⑤由于订购量较大,母亲只好不分昼夜地包,尤其年关将近,我半夜起床,还能看到她弓着腰、低看头,在油灯下忙碌着。冬夜寒冷漫长,母亲脚边取暖的炭火盆早已熄灭,可她却浑然不知。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这些粽子随着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

    ⑥我们都有一个遗憾,谁也没能学来母亲的本领,包出来的粽子,无论外形、味道,都远不及母亲的。有时,小妹还怪她当年没好好教会我们,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我们仨没有辜负母亲,都算把书读好了,离开乡村在城市安身立业。但细想,在过去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过早离世,若没有母亲的辛勤无怨付出,边务农耕种,     边琢磨出一条粽叶“致富经”来供养我们,我们又怎能按时交上学费,顺利读上书,从而能有今天呢?母亲才是那个有真本事的人呀!

    ⑦年复一年,老家屋后的粽林总是郁郁葱葱,一坡碧绿,那永不凋敝的颜色,是故乡的底色, 更是母爱的底色。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一生无求,寻常无奇,但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一到农历的七八月份,母亲便每日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我家屋后黄土坡上的粽叶林采摘粽叶。

    B.母亲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牙齿也快掉光了,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仍坚持给儿女们包。

    C.本文运用顺叙,记叙了“我”从少时年幼到在城市工作,母亲年年忙碌包粽子的事件。以议论抒情作结。

    D.本文第⑥段“母亲说,会这个(包粽子)算什么本事呀”意在说明母亲对她自己从事的包粽子劳作有种自卑感。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从描写角度赏析)

    (2)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赏析加点词语)

    【4】文章以“栖在粽叶上的母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被春风唤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