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语法知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①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②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了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③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画。
A.“发展”是动词,“繁荣”是形容词,“从”是介词。
B.第②句画线的句子中“文化”作主语,“活跃”作谓语。
C.第③句画线的句子有语病,应将“发展”改为“拓展”。
D.第④句的主干是“《清明上河图》是画”。
2、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作“连横”,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叹为观止的沙丘奇景,广袤无垠的沙漠风光,这就是阿布扎比的沙漠地带!
B.面对记者们咄咄逼人的追问,北约发言人先是闪烁其辞,继而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C.即使是面对最调皮的孩子,她也总能因她的修养而和颜悦色。
D.庐山以山川秀丽,意境悠远而闻名,优美景色真是巧妙绝伦。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记载 推崇 序幕 惟妙惟宵
B.漫延 映衬 嶙峋 因地制宜
C.雕镂 瞻仰 丘壑 俯仰生恣
D.销毁 峻峭 隧道 无动于衷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①。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①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觞,酒杯。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香”字有哪些意蕴?
【2】赏析诗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6、根据课文默写。
①荡胸生曾云, 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 ______________,今日又南冠。 (夏完淳《别云间》)
④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⑦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他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上!”彭德怀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在这种情形以及一些别的情形之中,他表现出他还有很多没被用究的精力。
……
②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散布一些传单到红色区域里去,悬赏五万到十万元以逮捕彭德怀———死的或者活的,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站班,而且他在城里的街上,不带卫队随便来回走着。当我在那里的时候,成千的传单发散下来,悬赏要逮捕他、徐海东和毛泽东。彭德怀却下令说这些传单应保留着。因为这些传单只印在纸上的一面,而红军正感到纸的缺乏。这些传单的背面后来用来印刷红军的宣传品。
③我注意到彭德怀是很喜欢儿童的,他常常被一群儿童们跟随着。……我常常看见彭德怀和两个或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和他们很认真地讨论政治问题或者私人的困难。他用很大的尊敬对待他们。
……
④有一次我和彭德怀去看红一军团的“抗日剧社”的演戏,……黄昏以后,天气变成十分刺骨得冷,虽然其时还只是八月的下旬。我把棉袍很紧地裹着身子。在戏剧演到中途的时候,我突然惊奇地发现彭德怀已经脱去了他自己的棉袍了。原来他是把他的棉袍围着一个坐在他旁边的小号兵。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彭德怀给“我”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分点概括。
【2】结合整本书的内容, 说说彭德怀“为什么变成一个红军”。请列举两个原因。
8、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完成下列小题
吕梁山里的新生活
葛水平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是一首好唱又能感怀乡情的歌,诞生于上世纪一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不少山西人皆会哼唱。
歌曲中的吕梁山是中国山西省西部的山脉,也是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山脉。它是黄河中游干流与支流汾河的分水岭,整个地势呈穹隆状,中间一线凸起,两侧逐渐降低。这条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宛如一条脊梁。
四十八岁的刘公平,家里排行老六,父母亲是农民。因为刘家孩子多,刘公平念完小学四年级就外出打工了,啥都干,啥赚钱干啥,拼的都是力气。他下煤窑干了三年,一个月七百元——那可是三十多年前。
接下来日子怎么过?力气下到田里,却很难养活一家人。刘公平跟着人去太原搞装潢,学了手艺再单干,一干就是八年。后来又选择了养猪。养猪十年,市场起起伏伏。就在刘公平考虑下一步干什么时,秋水河畔的庙坪村刚选出了一位村支部书记。这位叫乔伟顺的共产党员后来影响了庙坪村,也影响了刘公平。
2011年冬天,庙坪村两委进行新一轮换届,村里来人“请”乔伟顺回乡,说的一句话把乔伟顺震惊了:“咱村目前有四百多名单身汉,就是因为村里穷。姑娘一听是庙坪村来提亲,话都不让说完。”来人缓缓起身,腰弯成一张弓,抱拳道:“庙坪村得有个带头人。”
回到庙坪村,伟顺坚决要求恢复小学,建好了小学,乔伟顺又想:农村说振兴,说脱贫,没有产业,振兴、脱贫就没有依托,还得兴产业!乔伟顺决定自己先试验种香菇,成功了再大面积推广。2013年,香菇试验种植成功,他信心大增,决定成立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种植。有的村民一开始阻拦他们,乔伟顺现场做工作,并承诺,一亩地一千五百元流转。
土地盘活了。但要搞建设,村里还是没有钱。为解决资金严重短缺的难题,乔伟顺带头拿出自家全部积蓄不算,还访亲拜友,个人为村里转借回一千万元做垫底资金。香菇大棚建成后,单身汉们有了上班的地方。生活稳当了,收入增加了,仅2014年夏秋时节庙坪村就有三十多家结婚。第二期工程从2015年5月开始实施,已新建出菇棚架三十五个,新建了冷库和恒温育菌室,又添置了价值十五万元的机械设备。
看着庙坪村的发展,城庄镇的刘公平心动了。 刘公平回到村庄,看到庙坪村大变样,人们搞香菇种植正干得欢。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原来四百多名找不到媳妇的,如今都娶妻成家了。刘公平想,都是秋水河畔,别人能干成,我也一定行。当时只要农民成立合作社,就能够免息贷款种香菇。刘公平游说了上城庄几位老实、名声好的人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一开始盖了三个大棚,香菇五个月成品,他又赔了。庙坪村的菌袋长势丰满,他的菌袋却悄无声息!敲打、摇晃、针扎,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焦灼着,期盼着,因为他知道,第一茬香菇的产量是决定收入高低的关键,一旦错过了,靠以后的几茬香菇很难弥补。
刘公平找到乔伟顺寻求帮助。乔伟顺带着技术员到上城庄帮助刘公平,技术问题很快解决了。几年种植,刘公平有了收入,添置了烘干机、冷库,一家人黑天白昼就生活在菌棚里。天天侍弄菌菇,刘公平的手总是沾满泥土,出门遇见熟人时,刻意把手往身后放,生怕一握手把别人的手也弄脏了。村里人笑说:刘公平讲究起来了!
刘公平说:去年,香菇种植合作社前期投资不到六十万元,收入将近六十万元,政府给我们菌棒补助二十一万元,我个人赚了八万。县里和乡里干部三天两头给我们支持,他们像兄弟一样耐心地讲解国家政策,我总得做点啥吧?我就想让更多的农民加入我们的合作社,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裕起来,这样就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说到此,刘公平自己也笑了。正好进来几位合作社农民,穿戴整齐干净,一脸喜悦。刘公平说:我出门见人比他们还讲究,我心里有梦想,等香菇赚了大钱,也盖一座楼,你们来了进办公室,不用在香菇棚地上坐小板凳,而是坐沙发。
没有人比农民更知道用勤劳表达感恩了。他们勤劳的汗水,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不同于祖辈的新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20-09-16有删减)
【1】故事中的乔伟顺为家乡做了些什么?
【2】第2段有什么作用?
【3】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有许许多多像乔伟顺,刘公平这样的人,请你说说你对他们的评价。
9、题一:
“熬”的本义为小火慢煮,也有忍耐、坚持的意思。挑灯夜战的学习是熬;上课时战胜困倦是熬;咬牙奔跑是熬;坚持隐忍是熬……
你体验过“熬”的滋味吗?你从“熬”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请以“熬”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请按要求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