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四青年节就快到了,小郡撰写了一些跟“五四”主题有关的演讲草稿,请帮助他将这些草稿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
①一方面,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②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③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
④在今天,新时代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
⑤另一方面,时代呼唤担当,需要广大青年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时代发展进步注入强大青春动力。
A.④①⑤②③
B.④①⑤③②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①⑤②
2、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院子里的积水空灵澄澈,水生植物纵横交错,大概像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特点是不曾脱离劳动。)
B.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这个句子的状语是“确实亲眼”,补语是“过”,定语是“倒挂着”“还能开花的”)
C.句子“《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和“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分别是陈述句和祈使句。
D.“旁逸斜出、连绵不断、因地制宜、交头接耳、沧海桑田、油光可鉴、南京大屠杀”这一组短语类型完全相同。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秀颀(qín) 翘首(qiáo) 隧道(suì) 喧嚣(xuān)
B.洗涤(dí) 猝至(cù) 胆怯(qiè) 镌刻(juān)
C.颔首(hàn) 诘责(jié) 缅怀(miǎn) 扒手(bā)
D.甲胄(zhòu) 篡改(cuàn) 妥帖(tiè) 罅隙(xiá)
5、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隋宫①
鲍溶
柳塘烟起日西斜,竹浦风回雁弄沙。
炀帝春游古城在,坏宫芳草满人家。
(注释)①隋宫: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市)所建的行宫。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动静相谐,绘景细腻,营造了优美静谧的氛围。
B. 三、四句凭吊古迹,感今昔盛衰,无尽悲伤,情感浓郁。
C. 这首诗借景抒情,对比强烈,表达了对隋朝的无限怀念。
D. 这首诗音律和谐,二、四句的句尾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二句所呈现的画面。
6、根据提示默写课文原句。
(1)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4)《池鹤》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5)青少年要敢于像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6)《天净沙 秋思》中直接抒发游子思念家乡悲苦之情的句子是 , 。
7、阅读下面从名著中摘录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摘录一:他这二十四年,过得好还是不好呢?他一年又一年的回忆着,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似的细细审查自己的生活。最后,他非常满意地认为,他这一生过得还不错。
摘录二:把手枪藏起来,永远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纵然生活到了实在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能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让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1)上面摘录的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本书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2)请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对上面摘录的任一则文字做简要批注。
温馨提示: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可以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等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8、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 ,讲究 ,讲究 ,讲究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二
观赏苏州园林就如同在阅读优美隽永的诗文,美景是诗文的主体,而诗文又是对景色最好的诠释。苏州拙政园的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yù)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思是“灌园卖菜,用以供给早晚的饭食;牧羊囊乳,用以供给伏腊祭祀的费用。孝顺父母,友善兄弟,这也是不善为政者之为政啊”。从中我们得以窥见园林主人王献臣辞官回乡、隐居田园的思想。拙政园中有一处“与谁同坐轩”,引用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隐喻的是王献臣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的孤傲气质。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为游园者结伴共赏美景,则未免浅薄。追求自然美的园林,因这些诗文而增添了无穷的人文魅力。
(节选自陆纾文的《文人园林如何成为江南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材料三
汉字也因音韵美而化为美好的意象出现在园林中。一种是谐音取象,如蝠(福)池、十鹿(食禄)图、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另一种是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如用蝙蝠和铜钱组合成“福在眼前”。试想,人们透过镂刻着寓意“福在眼前”图案的窗户看到一片青绿时,那欣赏自然美景的幸福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节选自曹林娣的《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在材料一第②段横线处依次填写内容,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近景远景的层次 ③亭台轩榭的布局 ④花草树木的映衬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2】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加点的短语“这个目的”,指代的内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材料一的语言准确、严谨。“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句中“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表示我国的建筑左右对称的占据了很高的比例,但也不全是,如果去掉这个词太过绝对。
C.材料二中指出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与谁同坐轩”寓意未免浅薄,意在说明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适合游览苏州园林。
D.材料三第二段介绍了汉字因音意美化为园林美好意象的两种方式——“用谐音取象”和“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
【3】下面哪一幅是苏州园林的鸟瞰图?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判断:
理由:
【4】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州园林融合了①______、②______和汉字三种艺术,实现了③______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每空限2个字)
9、题目:幸福的普通人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