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敌人冲进大厅的时候,只见他正襟危坐,那副处变不惊、视死如归的气节真让人敬佩!
B. 广州恒大诚邀“银狐”里皮出任新帅。据悉,里皮与恒大俱乐部的合同期为3年,团队年薪约为1200万欧元。乖乖,真够让人长吁短叹的。
C. 全球地震频仍,日本海啸和核危机又起,让所有的科幻电影中的恐怖镜头都相形见绌。
D. 是老太太冤枉小伙骑车撞到了自己,还是小伙子所坚称的好心帮扶老太太? 一时间,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引起了很多过路人的围观。
2、下面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石潭记》——刘禹锡——唐朝——诗人
B.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演讲词——诗人
C. 《登勃朗峰》——马克·吐温——游记——美国
D. 《回延安》——贺敬之——诗歌——诗人、剧作家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B.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C.国庆节凌晨,各高速公路上汽车摩肩接踵,迎来了拥堵高峰。
D.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开启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但跨境电子商务要实现发展,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
B.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快速迭代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使智慧城市建设正逐步进入落地应用,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C.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应用新的数字技术,探索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监管手段,拓展污染防治方式。
D.“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就如同柔和刚,只有两者兼有,适当运用,一个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一个人才能立足社会。
5、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不仅表现作者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且表现他盼望战乱频繁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祸中解脱出来。
C.“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早年便立下的宏伟志愿。即使存于乱世,他始终心怀天下。“家国情怀”从未在他的心中褪去。请结合此诗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理解。
【链接材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____________
6、名句默写。
(1)《三峡》用“重岩叠嶂,_____”和“自非亭午夜分,_____”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绘了三峡山势的挺拔险峻。
(2)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三峡》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3)《三峡》中写夏水浩荡,凶险万分的句子是:_____,_____。
(4)《三峡》中总写春冬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7、小松最近在读《傅雷家书》,他发现在这本书中,傅雷曾用长篇文字和傅聪探讨中国古代诗词和诗人。有两个问题小松想和你一起探究。
七月二十七日深夜——二十八日午夜
你车上的信写得很有趣,可见只要有实情、实事,不会写不好信。你说到李、杜的分别,的确如此。写实正如其他的宗派一样,有长处也有短处。短处就是雕琢太甚,缺少天然和灵动的韵致。但杜也有极浑成的诗,例如“风急天高狼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首胸襟意境都与李白相仿佛。还有《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几首,也是缠绵悱恻,至情至性,非常动人的。但比起苏、李的离别诗来,似乎还缺少一些浑厚古朴。这是时代使然,无法可想的。汉魏人的胸怀比较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古之下,犹令人缅想不已。杜甫有许多田园诗,虽然受渊明影响,但比较之下,似乎也“隔”(王国维语)了一层。回过来说:写实可学,浪漫底克不可学;故杜可学,李不可学;国人谈诗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也是这个缘故。
(选自《傅雷家书》)
(1)傅雷认为李白与杜甫的诗谁更胜一筹?结合语段说说你的理解。
(2)除了文学艺术的交流,傅雷在《傅雷家书》中给傅聪哪些做人方面的指导?
8、背影/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
内容 | 心情 |
(1) | 难过的泪 |
(2) | (3) |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 惜别的泪 |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 (4) |
【2】第⑥段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
【3】品味下列加粗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4】生活中,我们在与父辈交流时有时候也并不能完全体会父辈的关心,读完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巧克力香甜的味道让人满足;香茗甘醇的味道让人宁静;母亲的味道让人安心;友谊的味道让人愉悦……对你而言,世间一定有某个人或物或情埋藏在记忆深处,散发着它独特的幽香。
请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