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
B.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合称“姑嫂”。
C.《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国共两党的真实生活。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2、中国空间站建设正在有序开展,文扬想向同学们介绍运载火箭发射地文昌,他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其中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它主要承担长征五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的发射任务。
②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也给海南国际旅游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③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位于海南省文昌市。
④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低纬度发射的市场空白,为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竞争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⑤它是我国首个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
A.②⑤①④③
B.②⑤①③④
C.③⑤①④②
D.③⑤④②①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盖大苏泛赤壁云”,这里的“大苏”即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B.《被压扁的沙子》是事理说明文,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等。
C.在汉语的表达中,“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烽烟”指代战争;“桑梓”指代故乡;“丝竹”指代音乐。
D.《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敬,后人称其为“柳河东”,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有效预防和遏止酒后驾车的危险发生,近期,香洲区法院集中公开开庭审理了多起危险驾驶案。
B.泰戈尔在《飞鸟集》里这样写道: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C.同学们用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又充满热情的朗诵表达了自己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的深切感受。
D.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某村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药菊产业。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C.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
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3】甲、乙两诗的尾联,思考:它们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和表达怎样的情感。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 ?归思方悠哉。 (韦应物《闻雁》)
② ,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迎燕》)
③低头乍恐丹砂落, 。 (白居易《池鹤》)
④ ,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 。 (李白《 》)
⑤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秋思》)
⑥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韩愈《马说》)
7、有关《红星照耀中国》
A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然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A欢迎斯诺的到来,表达了斯诺可以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份为期92天的日程安排。斯诺心里对这份安排有所保留,可是, 结果A花了更多的时间。
斯诺还回顾了A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A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道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A是_______________,从这些描述中你看到了A的哪些品质,结合上面语段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阅读《院子里的葡萄树》回答下面小题。
院子里的葡萄树
①老王一直很喜欢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树。
②那棵葡萄树是他父亲栽种的。几十年了,长得很茂密,枝条纠缠着,扯满了多半个院子。
③他看着它从幼苗长成这样大,它也看着他从一个小男孩长到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曾经有多少次,还是一个孩子的老王,趴在葡萄树下,眼巴巴地搜寻着每一粒快要成熟变黑的葡萄,摘下来,连洗也不洗,塞进嘴里,一咬,凉甜可口,那种香味,似乎要穿透口腹之中的每一个细胞。
④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会一边含笑看着他,一边吸口旱烟,母亲总会叮嘱一句:洗一洗再吃。
⑤后来,老王也含笑着看自己的儿子在葡萄架下四处搜寻的身影,直到儿子长大成人,外出上学,又在外地安了家。儿媳妇第一次领着小孙子回来的时候,小孙子看到这么大的葡萄树,惊讶得眼睛都是圆的。
⑥老王就笑了,笑得很开心。他赶紧给孩子摘下来好几串,用清水洗干净了,送到孩子手里:“赶紧吃,可甜呢。”老王坐在那儿一边笑,一边吸旱烟。
⑦“爷爷也吃。”孙子给他嘴里塞了一颗,一瞬间老王的心都要融化了。他咧开嘴笑着,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⑧这葡萄可真甜!
⑨接下来的几年里,孙子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回来。回来以后,每天早晨的任务就是,仰着脖子在葡萄架下,一串挨着一串细细查看,哪一串熟了。老王陪在身边像个忠实的老奴,随时准备给孙子摘下他看中的那串葡萄。
⑩时间就像流水,不,就像风,总是那样急匆匆吹过,吹旧了屋檐,吹老了枝干,吹白了头发,吹走了那些年所有的欢笑。
⑪老王越来越老,越来越老,老得有时候走路都需要拄着拐杖。
⑫院子里的葡萄树,仍旧那么茂密,枝叶如盖,果实垂累。小鸟不时地往来鸣叫,偶尔啄食架下成熟的葡萄粒。老王静静地看着,仿佛看到自己的儿孙在葡萄架下穿梭往来寻觅。偶尔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院子里葡萄树的每一个枝叶似乎都透露着一丝清冷和寂寞。
⑬邻居家的小儿子时不时过来,一边笑着,一边喊:“爷爷,我要吃。”
⑭“你要吃什么啊?”老王坐在小椅子上,弯着腰问道。
⑮“葡萄!”孩子还小,总是把葡萄说成“不到”。
⑯老王高兴地呵呵笑着。
⑰他的口袋里偶尔也会装几块糖,掏出来放在手心,柔声呼唤着:“宝宝过来,爷爷给你糖。”
⑱宝宝快步跑过来,一把抓起糖块,还忘不了在老王的脸上亲上一小口。
⑲这是老王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
⑳葡萄熟了后,老王总忘不了给左邻右舍送上几串。
㉑邻居们就会啧啧称叹:几十年的葡萄树了,竟然还长得这样好!你们家的风水就是好!不但葡萄长得好,儿孙们也有出息。
㉒葡萄树是好,儿孙们也好,可是想见一面都难。老王有时候也心生疑惑,东头牛婶家的几个孩子都在跟前,最远也就在县城上班。一到星期天,那个小院子里就热闹非常。老王看着只能羡慕。西头刘三家的孩子们喜欢吵架,一吵起架来就是疾风暴雨。粗喉咙大嗓门,骂人的脏话整条巷子都听得一清二楚。可是老王有时候竟然也羡慕。有时候能吵架也是好的。自己家永远风平浪静,就连吵架都不知道找谁去吵。老王有时候甚至想孩子们学习差点也是一种幸福。
㉓唉!除了一声叹息,还能做什么?孤独就像是二胡的那根弦,一旦拉起就如潮水一样连绵不绝。
㉔院子里的葡萄树,枝繁叶茂,枝枝叶叶甚至都爬到了墙外。墙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挂了一串紫红的葡萄。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文章开头说“老王一直很喜欢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树”。试分析老王喜欢葡萄树的原因。
【2】如何理解文章第⑧段“这葡萄可真甜!”的含义?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㉓段中的画线句子。
孤独就像是二胡的那根弦,一旦拉起就如潮水一样连绵不绝。
【4】文章多处描写葡萄树和院子里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完成作文。
苏轼的心中装下承天寺的月光,走向豁达;陶弘景的心中装下山林的美景,坚守一份宁静和淡油;吴均的心中装下幽静的山谷,平息名利之心……鲁迅的心中装下恩师的爱,重振奋斗的勇气;朱德的心中装下母亲的教诲,走向革命之路……生命之长河,我们在万事万物中感知人情冷暖,积蓄智慧,汲取精神与文化的能量。你的心中曾装下了什么呢?
请以“心中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符抄袭、套作。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